徐光宪

    期次:第1266期   



  1944届校友。化学家,192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40年,考入交通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抗战时期的上海,交通大学在法租界震旦大学(交大医学院)的教室租屋上课。化学系的实验室是学校租借的一间很小的已关闭的工厂厂房。“虽然条件比较差,但是大家都格外努力,老师也都很好,要求很严格。”回忆起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活,徐光宪说:“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整四年,他始终是班级第一名。他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班级中唯一坚持到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女生———高小霞。毕业后一年,徐光宪回到交大当顾冀东教授的助教,期间,通过全国赴美留学生考试。
  1948年初,徐光宪赴美留学。在圣路易城华盛顿大学化工系研究院攻读半年后,徐光宪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主修量子化学,并获“校聘助教”奖学金。在这里,他仍然每年都考第一名,仅两年零八个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先后当选美国PhiLamda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Xi荣誉科学会会员,迎来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徐光宪留学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后,钱学森回国受到阻挠,美国总统提出法案,不许中国留美学生回国。徐光宪感到:“再不回去,也许就要一直住在别人的国家里了。”于是,夫人高小霞毅然放弃即将拿到的博士学位,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夫妇以华侨探亲的名义获得签证,登上了“戈登将军号”邮轮。这是后来“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正式生效前,驶往中国的倒数第三艘邮轮。
  1951年,徐光宪返回祖国,在北京大学任教。任北大化学系教授、稀土化学研究所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还担任《国际量子化学杂志》国际顾问编委,《镧系和锕系研究》国际顾问编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通过总结大量文献资料,提出普适性更广的(nxcπ)格式和原子共价的新概念及其量子化学定义,根据分子结构式便可推测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稳定性。建立了适用于研究稀土元素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无机共轭分子的化学键理论。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双氧络合物。在串级萃取理论、协同萃取规律、萃取机理研究方法及萃取分离稀土工艺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科研方面,徐光宪发表了近300篇论文,出版了《萃取化学原理》和《稀土的溶剂萃取》两部专著。在教学方面修订出版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教材《物质结构》一书,编写出版了研究生教材《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中、下三册。2008年度获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