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颁奖典礼举行

    期次:第1547期   



  本报讯 10月29日,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终评在上海交通大学落下帷幕。北京四中的施则威、江苏苏州中学的刘君达、上海中学的魏洵婧最终获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荣誉称号。活动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48名。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香港周凯旋基金会董事张培薇在颁奖典礼上致辞,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埃里克·维斯查斯寄语小科学家们。著名科学家活动组委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活动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承办方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高瑞平,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兼一局局长吴国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刘阳、副主任单长勇,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等出席闭幕式。
  徐延豪代表主办单位向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们表示祝贺,向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事业做出贡献的院士、专家们致以崇高敬意,向交大师生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原创科技能力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不单纯是一次评奖比赛,它是中国科学界联手打造的科学家与优秀青少年科学爱好者交流的最高平台,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发现有潜质的青少年,鼓励他们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希望获奖同学们不断学习,厚积薄发,让兴趣和好奇心成为自己终生探索的不竭动力,始终保持创新的自信和激情,担负起实现科技领域“中国梦”的神圣使命,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不懈奋斗。
  张杰对获奖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表示赞赏和祝贺,并代表学校对中国科协等活动主办单位对上海交大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交大“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举措和育人成果,并以师长的身份向同学们表达了几点希望。他鼓励同学们树立追求科学真理的鸿鹄之志,保持探索未知的好奇之心,并坚持走好实践的科研之路。他列举了王振义、孔海南、季向东等交大老一辈科学家和中年科学家不畏艰难、甘于寂寞地献身科研事业的故事,和两位交大年轻学子在好奇心和理想信念的驱动下,投身科研工作并取得好成绩的故事。他希望同学们能在交大领悟到,科研之路不仅需要对真理的热爱,还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他希望这次“明天小小科学家”的经历,更加坚定大家步入神圣科学殿堂的志向。希望同学们把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
  埃里克·维斯查斯与学子们分享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一次经历。他在16岁时受邀参加一次与今天活动相似的科学活动,了解了科学家如何工作并发展自己的事业,懂得了科学家必须相互交流以获得新的视野和帮助。他建议在座的年轻学子们一定要努力学会更多的交流,要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以开阔视野。他表示,科学让人们充满激情,但有时候做研究非常艰难,他希望大家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把热情和爱注入到科学工作中。他认为,作为科学家来说,遇到科学难题是一件好事,他从自身的经历体会到,用一生的时间去解答一个艰难的科学问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他祝愿大家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并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快乐。
  张培薇代表周凯旋女士向在座所有人表示感谢,并对学子们送上诚挚的祝福。她相信这98名富有天赋和创造力的小科学家一定能为我们这个世界做出贡献。她引用爱因斯坦的说法,强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并表示创造性不仅仅与科学关联,它也为生活增添色彩,带给人类力量与前行的希望。她祝愿未来有一天,学子们的梦想会改变世界,为人类创造出更好的家园。
  活动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代表评委会做评审工作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周凯旋基金会董事张培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吴国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杨建荣分别为一、二等奖获奖者颁发奖牌。会上,曾连续12届担任“明天小小科学家”评委会主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被活动组委会授予评委会荣誉顾问称号,徐延豪为王乃彦颁发荣誉牌。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一项科技教育活动,旨在选拔和培养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活动举办十六年来,今年是第一次走出北京来到上海。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自2016年5月启动,分为申报、初评和终评三个阶段,是历年来收到申报材料最多的一次。在申报期内,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883名学生提交的申报材料。初评阶段,组委会通过系统随机抽取的方式聘请了140名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研究员担任评委,通过网络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独立评估。经过历时三个月的评审,全国前98名高中学生晋级终评。在终评阶段的四天时间里,54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终评委员会采用一对一项目问辩、圆桌讨论和能力测试的形式,对98名入选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进行了深入考察,最终表决形成了奖励方案。
(郑茂)
(相关报道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