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在交大举行,全球专家研讨迎接时代挑战,开创工程教育新范式

    期次:第1583期   



  本报讯 10月19日,新工科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在徐汇校区开幕。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与国际交流处合办,旨在聚焦工科教育机遇与挑战,共同探讨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原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黄震,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学敏,党委常委、副校长奚立峰,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亚光、教务处处长吴静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莫亮金等出席论坛。C9高校、台湾新竹交大、加州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普渡大学、多伦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新南威尔士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等十所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中具有理工科优势的高校校长、教务长、工学院院长及院士专家,以及IBM、西门子、霍尼韦尔、美国国家仪器、美国德州仪器、上海通用汽车、蔚来汽车、上海联影、腾讯、大疆、新松机器人等关注工程教育和校企合作的跨国企业领导参加论坛。学校各相关学院领导和专家学者积极参加了本论坛。论坛开幕式由黄震主持。
  林忠钦在致辞中向所有出席会议的嘉宾致以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从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到工程范式,工程教育不断变革。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一样,工程教育面临了第四次范式革命。如何融合科学与工程、兼顾现实与未来、平衡科技与伦理、结合理论与实践,联系社会与文化,是工程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他就本次会议的三个主题提了三点期望:正视工程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全球工程教育献计献策;聚焦工程教育的国际化问题,为全球化的人才培养作贡献;深入探讨工程教育的校企互动,着力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领袖人才。他真诚期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充分交流,彼此借鉴,相互合作,就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就国际合作、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共同为国际化工程人才的培养作出卓越贡献。
  本次大会设置了主旨报告、分会场报告以及圆桌会议三大部分。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介绍了新工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并向大家展示了中国科技大学在新工科教育方面的实践;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工学院院长Andreas Cangel laris着重介绍了跨国界、跨学科的国际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副校长吕建介绍了基于理科的新工科发展之道以及南京大学的建设方案;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学敏梳理了工科教育的发展历史,剖析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以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为例提出了新工科教育特点:学科交叉、创新实践、多元文化。
  三个分论坛围绕工科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全球化、校企合作三个主题展开研讨。国内外高校代表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桂永浩,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梅,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副校长陈俊勋,加州理工工学院副院长Azita Emami、密西根大学副教务长James Holloway、新南威尔士大学工学院院长Mark Hoffman、普渡大学工学院副院长Arvind Raman、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井上裕嗣、卡尔斯鲁厄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Carsten Proppe、奥胡斯大学教授Flemming Besenbacher,以及IBM、蔚来汽车、美国德州仪器、英特尔、美国国家仪器、腾讯等企业代表周恩昌、黄晨东、王承宁、卢炬、Andy Luk、王巨宏等做了精彩的报告。在分会场主席多伦多大学副教务长Susan Mc Cahan、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前副校长Ramon Wyss和中科大副校长陈初升、联影总裁张强的主持下,与会代表围绕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内容涵盖新工科教育跨学科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国际化领袖工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推动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等。
  圆桌会议由徐学敏和奚立峰主持,围绕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先进教学与学习方法、新教学技术和在线课程共享、企业参与工科教育、国际化大学与企业联盟的有效机制等开展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强调了新工科不断变化的本质、新工科与新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打破传统工程学科壁垒并增进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要性、多元化校企联盟合作的有效性、以及T型工程学生能力培育的可行性,对国际院校之间应进一步加强教学方面的合作、校企之间应形成多方位的联动机制形成了共识。
(江倩倩 胡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