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上海交大首届教书育人奖获得者事迹风采展示以爱之名伴交大学子成长———记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施索华老师

    期次:第1586期   



  2017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施索华老师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学生们对施索华获奖毫不意外,他们“早就是施老师的粉丝了”!
  早在2008年初,上海交通大学的每位新生都获得了来自施索华老师的一个承诺———“51863344(我要帮侬生生世世)”。时至今日,许多学生拨通了这条24小时热线,还有更多的人通过面谈、电子邮件、网络留言、手机短信等方式,得到了施索华的热心帮助。
  施索华,上海交通大学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她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高校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上海市首届思政课超级大课堂”优秀团队(领衔人)。
  “我的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
  施索华教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一个“冷门”课程硬是被她教成了热门课,想选修的同学都会经历一场“抢课大战”。
  施索华的课堂没有空洞的理论、陈旧的套话。讲解理论,她更愿意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谈及理想,她更愿意听听学生的业余爱好;讲到大局,她总会先问问学生的烦恼。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小处着眼的老师,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
  施索华有自己的想法:“《论语·为政》篇中讲,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广到政治上,这就是政治啊。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也是一样的,不要空洞地说教,要脚踏实地地践行。只有小事情做好了,才不会有大事情发生啊。”
  天气降温了,施索华在课堂上请学生给父母发送一条短信:“天冷加衣。”一语未毕,已有学生红了眼圈。学生恋爱了,施索华在课堂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教他写“高段位情书”,字句之间,让学生领会感情不只是一时冲动,更需要负责任的态度。
  2008年2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设立施索华工作室,并开通24小时热线51863344,随时预备为学生提供帮助。
  “和学生面对面地接触交流,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对教学很有帮助。而且,工作室还会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在这样的工作机制下,施索华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大课堂,她随时待命,因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有学生需要她的帮助。
  “选到施老师的课,好幸运”
  “大二上学期同宿舍4号铺的同学向我推荐施索华老师的课,大三上学期我向1号铺推荐,大三下学期1号铺又向他朋友推荐……没有上过施索华老师的课似乎总有些遗憾。”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枯燥乏味”,施索华在课堂上简直是“妙语连珠”。在学生自己整理的“交大百科”里,有刷新了无数次的“施索华语录”:“女性的独立意识要体现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生活上自理;他要离开你,你只需轻轻地说一句:‘慢走,不送’”“人性的完善是信仰、求知和仁爱,人格的完美是可敬、可亲和可爱;漂亮固然好,内涵更重要;人生百年如一瞬,漂亮只是零点几瞬吧”……听完课以后对思修课“路人转粉”的学生不在少数。“我走过最有趣的路,就是施老师的‘反套路’。”学生艾鹏亚开玩笑说,她一开始选这门课完全是出于从众心理,第一次上课只是坐在后排,想着把这门课当作“自习课”,没想到听了一节课后从此就爱上了思修:“施老师讲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和思想道德相结合的东西,我越听越觉得有意思,所以那节课上不但没有开小差,还觉得听45分钟根本不够,想让施老师再多讲一会儿。”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神内守”“君子不器”……古代典籍中的语句常常出现在施索华给学生的回信中,她的课堂则被学生称为“文学和艺术的芳草地”。施索华小时候的愿望是当作家,却最终成为了一名思政课教师,于是,她像文学创作一样去写教案,像编剧一样去演绎教学过程。她相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施索华的课堂内容是丰富的,从礼仪知识到人生智慧,从医学到心理学……因为她知道,没有庞大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和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施索华不是一个依靠“网络流行语”拉近与学生距离的老师,她依靠的是亘古不变的真情:“不管社会怎样变化,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块柔软的地方,比如友情,比如亲情,比如爱情。触摸到这块柔软的地方,是可以打动人的,我在讲‘大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时,情到深处,许多女同学都哭了,有些男同学眼睛也红了。”
  年轻时,施索华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姐姐,现在她觉得自己更像母亲了。“一年级新生挥之不去的情愫就是对家庭、对父母的思念,需要有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师给他关心和呵护。”曾有个男生来到施索华工作室,可并不说话,问他怎么了,只说“来看看”,却也不走。施索华并不勉强他,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她大致猜到,这个倔强内敛的孩子想家了。果然,过了一会儿,男生主动吐露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作为学生亲近、信赖的老师,施索华的关怀与奉献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
  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施索华的热心与“能量”,是上海交大尽人皆知的。一次,有位家长因孩子想退学而在学校食堂苦闷地坐了一整天。食堂大妈得知后,立刻举荐施索华:“去找施老师嘛!”通过和家长、孩子的交流,施索华最终使孩子打消了退学的念头。
  来找施索华倾诉的人越来越多,她愈加忙碌了。好在,她没有后顾之忧:“我先生和女儿都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20多年了,我感动了许多人,自然也会感动离我最近的人。”
  可是,过于疲劳的身体还是提出了抗议。2014年3月20日,施索华在工作室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公告:“同学们好!我是施索华老师,我的身体出状况了,右眼忽然看不见,正在看专家门诊,是视网膜中央静脉堵塞,视网膜的病变是常见病,不要紧。我的左眼还是好的,不影响上课,只是不能和同学们在网上交流了,同学有问题请拨打施老师热线电话:51863344,施老师愿意倾听你的心声。祝好!阳光不锈,明日晴天!”一百多字的公告里,有宽慰,有叮嘱,有承诺,施索华的乐观与真诚,从字里行间流淌到了学生心田。
  原以为施索华可以借机休养一阵,可是4月24日,仅仅一个月以后,她便连发两则给学生的回信,恢复了与学生的网上交流。
  施索华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挖了20多年的一口井,挖出来的是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让我用其他的东西去换学生对我的爱,我不换。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误解。面对不同的声音,施索华很坦然:“我把政治这把人人都需要的盐放在了生活和文化这碗汤里。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我就知足了。”
  多年来,施索华老师的事迹被多家媒体进行过宣传和报道,其中有: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新华社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
  【名师名言】
■有人说思想政治是生活中的盐,可是抓一把盐给人吃谁吃得下。我把思政这把盐放在了生活和文化这碗汤里。
  ■大学是人生的加油站,来加油站加油的车是豪华是普通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自己加满油。漫漫人生路,为了跨越万重山。
  ■孩子,没有事情的365天,我在工作室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