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视角:关于教育的两点思考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本科生潘政松

    期次:第1605期   


  核心内容
●同学们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学的知识,考试前画的重点,往往在考完试之后很快在脑海里消失殆尽。100多个学分的课程,好像我们学到的东西都败给了时间,还给了师长。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但要兼顾启发式思考和系统式学习,用扎实的知识基础带动创新的想法。
●施教者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理想去点亮现实”,而非走小捷径,求小确幸。教育的目的不是缩小人与人的差距,我们不求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英雄,但是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起点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在各自的境况里树立属于自己的凌云志。
  教育的这个话题很大,大到古往今来几千年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践行,一直在反思,大到仿佛能够维系和决定着我们的未来。但同样这个话题也很小,小到每一个生命都在经历,小到每一个人都在为这个话题留下几句自己或深或浅的观点。今天我想谈一谈我理解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
  水与火:不拒点滴积累,勇于撞击迸发
上了大学,我们会想,为什么要上大学?或者,要在这几年中收获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它不仅关乎我们自己,更关乎世界上万学府;不仅关乎现在,更关乎未来。
  同学们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学的知识,考试前画的重点,往往在考完试之后很快在脑海里消失殆尽。100多个学分的课程,好像我们学到的东西都败给了时间,还给了师长。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叶芝曾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想叶芝所说的“点燃一把火”的意思正是如此。教育的目的是传输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这绝非是死记硬背,考前开夜车就可以做到的,而是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归纳思路,最后由老师总结升华的过程。我想,这也正是当今国内教育国际化上遇到的一个瓶颈。中国学生会觉得所谓国际大师的讲课“好随意”“主动权不在老师”,就像我上过的一门课,老师经常给我们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实验目的,让我们自己去设计实验,然后评估大家的想法,最后告诉我们当时的实验步骤。他说他看重的不只是历史上那位学者究竟怎么做的,而更是在座的同学们怎么想的,也许我们头脑风暴出的一个想法,在未来,会是一把照亮真理的火光。
  然而,大学教育在追求启迪和点亮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不要忘记了真理的火光是建立在雄厚的知识基础之上,鼓励大家多多思考的同时,也要抽出一些时间把知识点连贯起来形成网络。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要兼顾启发式思考和系统式学习,用扎实的知识基础带动创新的想法。
  现实与理想:少年心事当拿云,不负青春向未来
爱迪生曾言,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也是人。想要弄明白教什么,怎么教,就必然要思考,究竟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国家栋梁?这个问题似乎答案很多,诸如感恩、聪颖、领导力……那这么多答案中,什么应当是最重要的呢?
  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里的词,是格局。亦可称之为,理想。因为我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古往今来的每一位成功者在经历千难万苦的过程中咬牙坚持下来的,我觉得他们靠的是理想。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方法的花样玩得再灵光,没有坚定理想的人,是做不成伟大事业的,而立志如山的人,在过程中即使发现自己能力不足,也会有充足的动力促进他进步,让他一步一步,用梦想照亮现实。
  你可能问我,为什么要树立远大的理想,难道我只求个小确幸,过得舒服点不好么?其实我无法反驳,人之于社会,最重要的便是生存,可是在填饱肚子之余,又只是满足于此,碌碌终生,我总觉得有点愧疚。愧疚的来源有两个,第一是愧对这个伟大的时代,第二是愧对自己短暂而不可逆的人生。
  先谈为什么愧对时代,我记得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由于围剿,山上几乎断粮,饥寒交迫之时山脚的道路上也树立这一块牌子,大致说,不要你投靠国民党,只要你与共产党撇清关系离开,就可以发给你三块大洋。毛主席听到后跟议论纷纷的战士说,我们如今过艰苦日子,是为了以后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过这样的艰苦日子。如今,前人们做到了,不说我们比红军日子过得如何,就说如今的我们比我们刚出生时的改善,从大哥大到大到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从叮叮当当的自行车到了飞驰而过的高铁动车。“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树越栽越大,我们享受的荫蔽也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真的心安理得吗?因为你坦然接受,那么你就应当更坦然的承担。“知恩图报,善莫大焉。”为了不愧对前人勤勤恳恳努力所挣来的当今的这个时代,也为了不愧对子孙儿女更幸福的下一个更辉煌的时代,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想,我们应该立大志。
  其次就是关于我们短暂而又不可逆的人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这样说道。如今我们都正处在那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我们都曾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我们也都曾想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而倘若这样的年华只用在了挣扎于一顿餐饱,那么当年华逝去,回望泛黄的青春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会有一点后悔和愧疚么?“小确幸”固然没错,但是“大格局”才应当是我们每位青年人才培养的一大境界。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获得即时的幸福很简单,但我们不应当因此失了大胸怀和大抱负,因为我相信真正的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之后的“蓦然回首”,是“扶摇直上九万里”后的广袤天地;绝非吃了一局“鸡”,中了一次彩票那样的小确幸。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我想,施教者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理想去点亮现实”,而非走小捷径,求小确幸。
  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施教者应该注意避开两点误区。第一,一味追求立志高远。忘记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应鼓励学生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学会用这种理想克服前方的困难。第二,忽略了个体差异性。教育的目的不是缩小人与人的差距,我们不求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英雄,但是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起点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在各自的境况里树立属于自己的凌云志。
  正所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