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标应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大二——李聆嘉

    期次:第1608期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大学教育。本文的议题是当今学校教育思想的讨论,内容分为校园文化、学院建设、课程设置。在我看来,对教育思想的讨论,应该是一个追问教育本质,进而进一步实现教育本来意义的过程。
  提到教育的本质,国外知名博主 Darius Foroux 最近发布了“Always Invest In Your Education”一文。谈及教育,人们总会抱有偏见,认为教育只是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通常是别人教给我们知识。其实,认识“自我教育”并习得“自我教育”的技能,才应该是我们从学校中学会的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知识。在我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实现的前提是什么?首先应该是时刻保有对学习新事物的热情。而热情的来源,便是一直无法得到满足的好奇心。自远古以来,人类学习事物的本质目的之一便是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为什么会有潮涨潮落?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或许遮蔽了我们基因里的这一点,但大学的教育应该重新唤醒它,擦拭它。
  其次,应该是正确的道路。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说:“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对于这个见解,我个人并不认同。大学应该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平台,优秀的同学和伴侣固然在大学教育里非常重要,但大学提供的资源,不应仅限于优秀的同学。李嘉诚曾说:“如果道路选错,走的越多,失败得越彻底。”一旦有了充分的热情,如果没有正确的引领,我们也只会南辕北辙。同学的建议显然没有这样的引领力量。导师、教授、大师、图书馆藏书,更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路的良师益友。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取充足的专业知识,还能得到专业经验,还能领会学术精神的意义,即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整体素质,即世界观、价值观都能得以提高和重塑。这些对于正处20岁初的我们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针对以上两点,我们回到议题,也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学院建设、课程设置。结合教育本质和交大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我们应该培养的,是能够自我教育,进而掌握全方位知识、并且自发愿意为更多群体做出贡献的综合性人才。这是教育思想的目标。而校园文化、学院建设和课程设置则是其实现路径。其中,学院建设和课程设置是“硬”的一面,校园文化则是“软”的一面。
  校园文化,在我看来,应是自由、学术、但又不实用和犬儒主义的。这是学校所应提供的正确的引领。当代年轻人有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面向就业学习、面向考试上课,全然忽视社会需要,也扭曲了知识获取的本来过程。这或许是需要积极的校园文化来引领和改善的。校园文化的途径有很多,在我看来,公开的文化渗透的机会并不多,渗透最全面、最深入的方式应是来自校园官方媒体和相关自媒体的舆论导向。正如现在深受同龄人欢迎的“二月十三”、“浮瓜冬蝉”等交大学子自办的微信自媒体,致力于解决年轻人中的焦虑和“丧文化”;以及经常传播正能量,贴近学生生活的“辅导员娘亲”公众号、校团委官微“益友”,都是对校园文化一个很好的引领的体现。另外,辅导员和思政老师的思想引领也必不可少,他们因为距离学生更近,更有利于正能量在学生范围内的辐射、传播。“在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而这份信仰的前提,不仅来自于自我思想的独立,也来自于一个积极的文化环境的土壤。
  关于学院建设和课程设置,我认为学院之间应该更多的交流和互相渗透、影响。比如,理工科学院应多学习文科学院的自由、理想;文科学院学习理工科学院的严谨、务实。互补之中走的更远。我来自电院,我认为电院相似的理工科学院的课程和教育理念主要还是以学习好专业知识占据绝对主导,这点固然没错,但是,专业课过多、要求过高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彼此之间过于激烈的竞争也会令心态受到消极影响、甚至扭曲。除此之外,辅助的人文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应只出现在通识选修课中,必修课中,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人文课程,也应加以开设。比如,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机器与人的关系,在人工智能相关的社会问题成为热点的当下,相关的思考、讨论、以及正确的思想引领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毕竟技术只是一个改善世界的手段,却并不是全部。乔布斯说,“我们要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路口。”用它来阐释我们学院和课程的设置是合适的。用人文来启迪科技,引领科技,用科技来成就人文,完善人文,不仅是产业创新,更是教育所应追求的方向。另外,学术精神方面,在专业学习之外,关于科研科创,并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科研指导,很多身边的同学都是直接加入导师的项目和实验室开始实践了,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少困惑,也产生过偏见、误解。我认为这对于大学教育思想之一———学术精神的培养并不十分有利。希望学院可以增设相关的统一实验室科研培训、指导,对于我们未来学习发展或许更为有利。
  一句话概括,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以学生的自发热情和外界正确的引领为前提的自我教育,而这也正应该是校园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所应不断趋向的。等这样的目标实现的时候,相信所谓的指标、荣誉也将会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