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团队”作业带给我的收获

药学院大二学生——金艺

    期次:第1609期   


  写本文前,我简单回顾了一下自己目前为止大学一年半参与的所有通识课,发现自己所选择的课程都有“小组团队”形式的各种作业作为总评分数依据,或论文,或 pre 展示,或社会调研。而询问身边的同学,有些人的选修课却是以开卷、闭卷或单独完成论文的形式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课程都开始选择类似于与必修课同样的期中期末考试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出分数评价。很多人都认为小组作业给了同学一个浑水摸鱼,仰仗大佬的偷懒可能。但,真的如此吗?
  对于小组作业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它的缺点,我认为小组作业更多带来的是传统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
  首先,是一种团队协作能力。就如同木桶原理一样,一门好的课程设置的一个团队的人数一定是黄金比例,只要一个人想浑水摸鱼,在小组展示中就会被轻易地发现。而此时的团队协作能力体现在人员分工安排上,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有未来踏上工作岗位时的领导力。只有有一种“大事化小”的能力将工作模块化,才能使一个团队拥有最高的生产效率。
  其次,团队作业也培养了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之所以说团队作业有别于平时的测验考试,就是因为它的开放性。一次考试可能只考查了所教授部分的知识点,而团队作业却提供了无限的扩展与延伸,像是去年小学期我选的一门“海洋学导论”的课程,它的团队作业是结合团队组员的各个专业对海洋学的意义而展开的,这种作业的布置一下就将一门看似和自己遥不可及的课程与自己的专业结合在了一起。而这种开放性也意味着团队展示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通过阅读专业文献确定选题,锻炼了我们多方面的本领。不再拘泥于书本或教学大纲,让课堂变得贴近现实,是团队作业的一大优势。
  最后,既然有“团队”那就有人际关系的建立。就如同平时社交一样,擦肩而过的路人显然不会被我们记住,就如同只是单纯完成个人作业的课堂一样,而团队作业则逼着自己寻找人员,与他们从陌生到相知相识,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
  我依旧怀念进入交大选的第一门“大学语文”的选修课,而正是在这门课上收获了几个一辈子的朋友。老师选择期末考核的方式是个人论文与小组专题展示相结合。当时我们小组主题为“反讽与幽默”,我们展示的方式独树一帜地选择了演小品,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角色和分工,最后让全班同学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大家深深地记住了反讽的手法与魅力。而最后我们团队的每个人因为朝夕相处的排练也都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这是交大选修课“团队”作业设计给我带来的成长与改变。我享受团队课程每一次与同学们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我想这也是我们各个阶段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走向社会,为了培养一等人才,而这一等人才必须具备着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许多选修课的“团队”作业逐渐减少的当下,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出现或许能成为“团队”作业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平台。交大课程“团队”作业,需要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