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校教育思想的认识

农业与生物学院——吴燕君

    期次:第1611期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度过了快两年的学习生活,在这两年中,我切身体会到了学校对于中共中央关于高校教育建设意见的落实与创新性实践。学校在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学院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做出了新一番的改革与突破。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贯彻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等三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同时,学校也一直坚持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致远荣誉计划、工科平台培养计划等创新举措,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八项改革。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向上,学校还探索本硕博课程贯通,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持续推动新生研讨课、PRP 等项目。除了在学术层面外,学校还全面考虑到学生作为“人”而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密切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作为学生,我从各个角度都能够感受到学校致力于培养新型创新复合型人才所做出的努力。
  在校园文化方面,学校有着深受学生喜爱的多种校园组织、社团,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例如,喜欢表演的同学聚集在了学校的阳光剧社,而我本人也恰巧是剧社中的一员。以剧社为例,剧社每个学期都会有演出,从而更加丰富了校园文化。此外,学联的艺术中心(AC)在前些日子刚刚举办的“POPUP”校园十大歌手大赛也是刷爆了朋友圈;以及进入五月以来,各个学院都纷纷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比赛活动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当然,各种讲座、论坛、志愿活动都使得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同时,学校也给予了同学和老师们许多人文关怀,每逢清明、端午、中秋等佳节,学校生活园区都会给大家发送具有校园特色的食物,而每次发送之前在网络中的投票都已成为当时阶段的热潮,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鼓励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着属于交大的魅力,反过来,学校也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形成稳固而又实时创新的独特校园文化。
  在学院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我本人是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大二学生,以农生学院为例,学院要求除了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以外,学生还必须在大学本科四年期间完成至少一次的 PRP 或 IPP 项目,同时,大二大三两年要完成两个一年期的“农耀”项目,或一个两年期的“农耀”项目。学院的这个要求是响应国家、学校目前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的具体措施。这样做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同时也有利于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提早进入实验室,不仅可以有利于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满足了同学们对于科研的好奇、激发了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热爱。
  交大从各个方面都是以中国的未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考虑,努力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而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深切感恩学校已经付诸行动的一系列措施与政策,同时,也想作为第一直接受众提出一点自己小小的看法与建议:
  一、更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往往是前半学期较轻松、后半学期很累人。在同学中都流传着一种说法“交大都是期中考试完就是期末考试”,往往一些学科的期中考试都是安排在第九、十周,甚至有一些科目还是在第十一、十二、十三周,而期末考试则是在第十七、十八周。这会导致部分同学在前半学期几乎没有学习,而从期中考试前一星期开始便一直“爆肝”到期末结束。学校可以考虑将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的时间做一下优化与调整。在原有的考试时间下,会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速成、考完试忘得一干二净的现象,而没有持续性学习的过程,如果将期中考试的时间稍微提前,则可以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并且不至于导致学生在后半学期压力过大而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更宽松地设置选修课程。一些专业的学生某些专业必修课只有半个学期(以前八周为例),结课后的半个学期则空闲了下来。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确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也有一部分同学无所事事浪费了光阴。纵观学校的课程设置,半学期的选修课很少,有很多同学想要在结课后的时间上选修课却没有课上。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期各专业学生半学期课程的数量统计并开相应数量的半学期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更丰富地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运动方面,每个学期比较成规模的学校级别的体育赛事应该就是长跑节活动,建议可以丰富体育比赛的门类。目前其他种类的体育比赛仅限于各学院之内或一些友好学院之间,而全校性的运动会或者体育比赛比较少。学校可以考虑每个学期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集中开展各种体育比赛。
  以上三点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
  教育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教育思想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国内不同的高校有着各自独特的教育思想,而万变不离其宗,当前,各高校都是为中国培养新时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而做努力,交大也不例外。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大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