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爱国奋斗的知识分子典范

    期次:第1618期   



  编者按: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有着优良爱国奋斗传统的高等学府。在祖国的建设发展中,交通大学的莘莘学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毕生奋斗的事业紧密融合在一起,谱写出了一曲曲交大特色的“爱国奋斗之歌”。本报特推出“爱国奋斗”专栏,汇集交大人爱国奋斗的故事,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激励和引导今天的交大人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伟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9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留美从事火箭研究,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此后,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起步。1991年和1999年,他先后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勋章。
  钱学森的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象征;钱学森的故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册上熠熠生辉,也在交大师生中口口相传,时刻激励着交大师生和全体中国人。
志在航空事业,在交通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张考卷,卷面已经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分数清晰可见,96。这份试卷的主人,正是1933年在交大读书的钱学森。
  钱学森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他清楚地记得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为中国未来铁路建设勾画的宏伟蓝图。因而,他决心像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那样,投身祖国的铁路建设。钱学森在交大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然而,正当他在上海交大勤奋学习时,日本鬼子依仗先进的飞机、大炮疯狂侵略中国的东北,1932年就在钱学森身边发生了“一二八”战争。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以弱势的空军力量,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斗,使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寇,只有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还要有敢于抗争的国民政府和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于是,他特别专注于阅读航空工程的书籍,他的志向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发展航空事业。
  钱学森聪明勤奋,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1933年1月,在一次水力学的考试中,全卷6题,钱学森都答对了,老师原本要给他满分100分,可钱学森却发现自己在一处连续等式后将“Ns”简写为“N”,主动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了他96分。后来,任课的金悫教授将这份难得的考卷珍藏起来,一放就是将近50年,直到1980年春,钱学森回母校看望老师,金悫教授才将此考卷取出赠送给学校。现在这份考卷己陈列在校史博物馆内,成为校史文物中难得的珍品,而钱学森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学风,也在交大成为美谈。
  钱学森在交大求学的故事中,还有一段“最佳实验报告”的佳话。钱学森在做热工实验时,特别认真细致,实验报告不仅完整详尽,书写和作图都很清晰,整个报告竟长达100多页,老师给了他100分,成为机械系学生历史上的“最佳实验报告”。因此,当时授课的陈石英教授曾对人说,钱学森是我最好的学生。钱学森在1989年回忆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时也特别提到“专业基础课给我教育最深的是陈石英先生,他讲工程热力学严肃认真而又结合实际,对我们这些未来工程师是一堂深刻的课。”
  钱学森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中国航空航天之父”等最高荣誉,与在母校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他在从交大毕业到出国留学这段时间内,就已发表了两篇关于航空、火箭的论文,其中《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一文讨论了飞艇的改进途径与未来发展前景;《火箭》一文则介绍了火箭的原理、性能、用途与构造。
  1935年,钱学森来到美国麻省理工(MIT)航空系学习。20世纪30年代,交通大学已有“东方MIT”的美称,当时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交大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同时学习MIT和西方工科大学教育模式,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钱学森在麻省理工航空工程系学习时,发现课程设置和交大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他只用一年就获得了航空硕士学位。
  钱学森希望学到更高深的理论知识,成为站在科学最前沿的、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科学家,同时又是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工程师,他作了一生中重要的选择,毅然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应用力学的学习,(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