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90171班

90171班卢毅成

    期次:第1622期   
|
|



  1978年初,上海交通大学为加强理科建设,实现理工结合,建立了应用物理系,并从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新生中挑选了44名学生组建了应用物理系90171班。全班年龄跨度超过12岁,既有血气方刚、刚出校门的应届中学毕业生,又有已过而立之年、饱经文革磨难的“老三届”。同学们来自工、农、商、学、兵社会各业,地域则覆盖了东北到大西南。
  如果说早期的这种刻苦学习源自于一种弥补失去时光和填补知识缺陷的紧迫感,那么到了三四年级,这种勤奋已经升华成了一种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记得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即将开课时,有一大批同学都已经自学完了课程并做完了教科书上的每一道习题。许多同学旁听量子电动力学、群论等研究生课程。外语原版教材在同学中竞相传阅。一些同学开研究风气之先,与老师一起搞起了科研。
  在90171班成长的过程中,处处闪烁着交大老师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由于是首次创办应用物理班,学校面临师资不足,设备匮乏等种种困难。但校领导高瞻远瞩,决定要办好理科,使理工两翼齐飞,相辅相成。学校专门从复旦、华东师大请来了优秀教师为我们讲授数学物理、电动力学等物理系的核心课程。交大著名的老教授方俊鑫和任有恒亲自为我们讲授固体物理和普通物理等基础课。交大物理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则担任助教,为我们开设习题课、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谢校长就是当年辅导我们做激光实验的青年教师和在职研究生。刚从国外进修回来的陈益新教授,为我们开设了固体电子学,把该领域的前沿成果融合进他的讲课中,并且引进了课间讨论和期末研究报告等当时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老师们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得当年桂祖华老师为我们讲授高等微积分时,每堂课只有一把短尺,几支粉笔,从不看讲稿。他的课条理分明、板书清晰。有一堂课他最多分析了9个例题,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这是他第一次讲授这门课,足见他坚实的功底和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多年之后,我也走上了大学讲坛,有的课教了10多年,可谓烂熟于心,但要做到像桂老师那样每堂课都脱稿讲授,谈何容易!
  老师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物理系领导陶老师和朱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寝室嘘寒问暖,与同学们促膝谈心,解决具体困难。朱老师还突击督促检查我们的早锻炼与晚上作息,有时她看到有的男生寝室略显脏乱,就亲自挽起袖子整理。平时她们还参加我们的班会、参与课程设置、保证教学质量、做好后勤保障。
  同学们都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团结和荣誉。我们这个理科班没有体育明星和文娱尖子。记得有一年校运动会,全班只有吴旭峰同学具备参赛的实力与资格。但在比赛时,她却拥有最多的观众为她助威加油。在游泳接力比赛和长跑比赛中,虽然只有4、5人参赛,但是全班倾巢而出,组成了强大的拉拉队。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仍然非常怀念当年同学间那种真诚的友谊和集体那种强大的凝聚力。
  离开交大已经30多年了,作为首届应用物理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幸运,也十分怀念当年同学们在一起意气风发、孜孜求学的日日夜夜。感谢母校在那个年代为我们创造了最优越的求学环境,感谢母校的老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和精心栽培。祝交大物理系永葆青春、越办越好,也祝年轻的学友们继往开来、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