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

包玉刚先生百年诞辰主题纪念活动在上海交大举行

    期次:第1625期   



  本报讯 “自包兆龙图书馆建成以来,无数的交大师生在这里工作、学习,畅游于知识的海洋,并从这里出发驶向成功的彼岸。包玉刚先生当年的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感染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交大学子,也为培养投身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严隽琪学长的致辞引起了全体交大人的共鸣。
  12月7日下午,由包玉刚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共同举办的“世界公民中国心———包玉刚先生百年诞辰主题纪念活动”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举行。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薛潮、原副市长谢丽娟,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统战部领导应邀出席活动。包玉刚长女、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理事长包陪庆,上海市政协委员、包玉刚外孙、包玉刚实验学校副理事长包文骏,包玉刚实验学校师生代表专程莅校出席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原校党委书记王宗光、马德秀,原校长翁史烈、谢绳武,副校长黄震、张安胜及师生代表向嘉宾们的到来表达了热烈欢迎。张安胜主持活动。
  世界船王的隽永中国心包玉刚先生深受父亲包兆龙先生影响,一生以“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为理念。他早年在上海从事银行业,后来到香港定居,白手起家创立环球航运集团。他以精湛的业务素养、敏锐的国际视野、果敢的决策能力和锐意的创新意识,成为航海业的佼佼者,勇立潮头,深受敬仰。包玉刚先生与结发妻子黄秀英终生恩爱、不离不弃,四个女儿亦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
  即使身为世界船王,傲立事业之巅,包玉刚先生始终保持着隽永的中国心,他说:“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1978年深秋,离开内地整整30年的包玉刚先生一回国,就迫切地想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后的数十年中,包玉刚先生为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教育发展、家乡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捐赠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英友好奖学金、浙江大学留学国外奖学金、北京兆龙饭店、宁波大学等项目,带动海内外华侨参与新中国建设。敢为人先拳拳意饮水思源代代情本次纪念活动选择在上海交大举办,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包玉刚先生对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项目的巨额捐赠。自此开始,包氏家族、包玉刚基金会就与上海交大结下了深厚友谊。
  2016年,包氏家族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捐建包玉刚健步道。全长4公里、环绕校园美景的健步道,把“勤俭建业,持恒健身”的包玉刚座右铭与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传播到社会,助力“学在交大”战略发展。
  姜斯宪在致辞中指出,包玉刚先生的捐资创举源于他崇教爱国的一腔热情,也源于他对上海交通大学教育事业的信任,源于他对上海交大“求实学,办实业”理念和“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欣赏与支持。上海交大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创造了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多个“率先”。其中率先接受包玉刚先生的海外巨额捐赠,是学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影响深远。姜斯宪表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交大人特有的精神内涵,心怀感恩,勇担责任,才能放飞激情,实现梦想。交大师生必将传承和弘扬包玉刚精神,建设祖国,回报社会。
  科教兴国桑梓情深1985年,“包兆龙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拔地而起,1992年,闵行新校区“包玉刚图书馆”巍然屹立。这两座图书馆都简称“包图”,建筑面积共约4万平方米。
  1981年7月,包玉刚先生郑重向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面交捐赠的确认信函,捐资1000万美元为上海交通大学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这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界是从未有过的创举。邓小平同志欣然接受了这笔捐赠并表示赞赏。当时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单一,校园百废待兴,此种做法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的教育困境,并由此开创了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个人姓名命名建筑物的先河。
  这一项目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笔,因为其向国内外明白无误地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政府已经摒弃了办教育宁肯落后,也不接受国内外捐款的僵化政策。包兆龙图书馆和包玉刚图书馆的建成,不仅为交大师生提供了一流的学习与研究场所,为学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发展和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为教育进步和调动海外华侨、华人建设国家、回馈社会的积极性作出了示范。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