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6年专业第一49项专利授权挑战杯获特等奖

———记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国成

    期次:第1828期   



  他连续6年专业排名第一,先后获得本硕博国家奖学金,研究成果引起多位院士关注。他的作品获评全国“挑战杯”特等奖,5次问鼎全国科创赛事最高奖项,当前49项国内外专利已获得授权———他就是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国成。
  赵国成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标兵(2016)、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17)、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2017),担任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队长、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协主席,获评全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在学科、创新、实践方面获得了诸多荣誉。
  在未知中开拓求索作为船海系的学生,了解到我国由于技术问题,面对两片海底富矿的海域却无力开采时,赵国成毅然将深海采矿选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成为学校里第一批钻研深海采矿技术的学生。
  开创性研究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他凭借着对创新的执着,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流体力学角度研发环保高效的新型集矿技术。
  没有研究基础、没有现成的试验设备,赵国成就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多次与导师讨论分析,设计自己的试验系统。从设想到图纸、到工厂加工出的零件,他一砖一瓦地搭建起完整的测试平台。
  由于白天电压不稳、存在其他大型设备振动干扰,他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通宵在实验室里测试数据。为了获得最好的数据,他经常需要俯身入水去更换测试零件。冬天的夜间温度很低,水里更是刺骨得冰冷,往往探入水中一两分钟,便会冷得发颤,手指也冻得僵硬。他不得不从水里出来,用毛巾擦干身体,披上外衣暖一会才能缓过来。如此过程要重复四五遍才能换好一个测试工件。
  天道酬勤,赵国成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深海采矿的顶级国际会议 ISOPE 的内部论坛上,他的专题汇报获得峰会主席 J.S Chung 和国际深海采矿组织技术总监 Tomasz Abramowski 的赞赏和肯定。
  赵国成并没有就此止步。仅仅1年多的时间里,他将累计探索的成果凝练为60多项专利技术,平均每6天就有一项新的专利诞生。他不仅为自己课题组———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增添了核心技术竞争力,更得到了美国工程师JerryHuang的高度赞赏,也因此被评为了最年轻的“上海新生代优秀发明人”。
  在挑战中突破自我赵国成之前的研究集中于理论与初步的试验,为了加快研究进展、提升作品质量,他报名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大赛,踏上了挑战之路。他着力于“海底集矿设备”的研究,在技术开发之外,测试抽吸模块也是项困难的工作。在水下艰苦的环境下,赵国成不懈努力,最终作品“基于漩涡水动力特性的触须集群式海底集矿设备”通过层层选拔,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挑战杯全国总决赛。
  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国际性关键技术难题,他们的设计方案从头到尾改了十几次,经历了不断失败、不断探索、再不断推翻重来的过程。记录着设计历程的计算文件存满了12个T大小的移动硬盘。最终,他们的作品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真没想到你们可以做得如此出色,你们就是祖国的未来。”
  最终他们团队获得了第十五届“挑战杯”特等奖,这也是交大船海领域的首个特等奖作品。此次比赛更是加深了赵国成对行业的认同感:他决心向钱学森学长、黄旭华学长那样,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目前,他的研究课题已获得3位院士的亲身指导。中国五矿集团高层还为他提供深海海底的珍贵矿产,来支持他日后的科学研究。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大洋协会)创始人金建才教授对他说:“哪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海底集矿技术,哪个国家才更有制定国际深海采矿法规的话语权。你的研究是基于高效环保理念的新型海底集矿技术,不但对防止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有意义,更是对整个国际海洋法的制定,国家经略海洋战略至关重要”。他听在心里,行在身上,更坚定了献身科研、报效祖国的志向。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