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考察洱海治理听取上海交大专家意见

韩正指出,洱海治理必须保持耐心和定力,遵循规律,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期次:第1931期   
|
|



  本报讯 2月2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云南大理、昆明,就当前经济运行、企业生产经营、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调研。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韩正重点考察了洱海保护治理情况,并于洱海考察期间听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孔海南教授和王欣泽研究员关于洱海水质现状以及对洱海源头治理的意见建议。
  韩正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保持耐心和定力,遵循规律,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推动科学治湖,强化重点部位监测,制定实施符合发展实际的长远规划,以规划引领系统治理。要牢牢抓住截污治污这个关键,持续消减入湖污染负荷。要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更好发挥党员领导干部作用,做实做细群众工作,坚决打赢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
  新型校地合作,守护洱海的“水清月明”
  守护洱海水清月明,交大人一直在行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带领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团队,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在洱海治理一线。他们与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农科院等几十家单位合作,组成了一支洱海治理“国家队”,用十年的积累、五年的实践、三年的攻坚收获了丰硕的治理成果,使洱海的水质从浊到清,总体保持在国家II类水质标准。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成立,这是云南省政府、大理州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省州校”合作设立的综合性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基地,旨在促进和推动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的环境保护、民族医药、生态农业、信息安全等方向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发展。
  依托这一新型校地合作机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团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中。一是长期坚持针对洱海湖区水体及流域内主要入湖河流开展水质监测工作,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受地方各级部门委托,在洱海流域组织实施了多个科技示范项目,多措并举进行洱海治理技术研发示范;三是根据地方需要,通过编制咨询报告、组织委派专家参加技术审查、咨询会等方式,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经与云南省、大理州各方密切配合,2018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总站11月19日正式反馈,11月份洱海湖心断面水质为II类。这是自2015年以来洱海首次实现11月份水质II类。
  传承交大人的“洱海情缘”
  69岁的孔海南一生从事河湖生态环境技术开发,曾在国外研究湖泊13年。他2002年来到洱海,2006年任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湖泊主题洱海项目首席专家,从此便和洱海结下了不解之缘。2014年,孔海南经历了两次心脏大手术,不能长驻洱海了,但他每年仍坚持到洱海流域10次左右。
  一直和孔海南站在一起的,是这支跟着他转战南北的年轻队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团队。如今,团队在王欣泽研究员牵头下,依然坚持长期在洱海第一线开展工作。这支队伍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年轻的教师不仅在洱海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都以课题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的身份在不同的河湖流域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肩负起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任,将交大人的“洱海情缘”继续传承下去。“我们做了环湖一圈的污水收集系统,比如,建了将近3万亩的湿地,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一个比较连续的湖滨带等。这样的一些工程,对于洱海的保护,都可以说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副院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王欣泽表示。
  让学生亲临洱海现场实践体验,鼓励学子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也是团队的传承。以洱海项目研究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实习同学、硕士生、博士生等常驻大理洱海一线研究现场,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成果,为解决洱海水污染问题提出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团队常年驻扎大理,熟悉洱海流域的每一寸土地,对于洱海逐月的水质变化、生态变化了若指掌,也带动交大学子在研究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数据的微小变化,从大环境水体的演变中切实感受到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重要关注点,引导他们将自身发展同国家需求相结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18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