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理想三则

    期次:第1639期   


  我不学医,但在医学院工作多年。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我采访过很多医生和医学生,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大概是为什么选择医学、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我听到了很多答案,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是关于瑞金医院外科泰斗张圣道老师的。他第一次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知来自母亲的疾病,当时还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带着长期被病痛折磨的母亲慕名找到武汉城的名医,这个医生诊室里挂着自己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医学院前身之一)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证书,后来母亲的状况确有好转,学医能帮人的念头就此在当时还年幼的张圣道心中留下印迹。几年后他也确实如愿考上了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并以治病救人的理想奉献了逾70载的光阴。
  第二个是关于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的。高考失利,本来想进入政治系的他被误打误撞调剂进了医学专业。本想放弃录取,却被大哥逼着入学,陈国强在大学的第一年就是浑浑噩噩度日,压根没有学习的动力。转机出现在他大二时期,上二医的王振义教授受邀到衡阳医学院讲课,整整一周时间,陈国强被讲座内容深深吸引,虽然没能完全听懂讲座内容,他却感受到了医学世界的神奇与有趣。得成为这样一个有用的医生,下定决心后,陈国强一改学习态度,奋起直追实现了逆袭,跃居班级成绩前列,并在毕业后如愿考上了王振义院士的研究生。此后20、30年,他沉浸医学科研工作,在老师曾探索过、收获过的白血病研究领域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第三个故事我没有见过当事人,是她的导师半是气愤半是惋惜地讲述的。这位医学博士毕业后不过半年,就辞去了工作,转而进入药企从事医药销售。她辞职前给了导师一个理由:“收入太低了,每月工资承担了房租后,所剩无几,总不能让我一个快30岁的人再伸手问爸妈要生活费吧。”理由很现实,但导师在理解之余也依然觉得很生气,他说:“这曾经是我很看好的一个学生,她有做医学事业的想法和能力,却轻易让步于经济压力。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年轻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起步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艰难,其中金钱上的困难恐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如果贪图过得容易,而让梦想、理想在现实面前曲膝,那是把自己的人生层次定义得太过简单了。”
  曾经在一次医学生的群访中问过“大家的理想是什么”,话音刚落就有人噗嗤笑了,或许在这个解构崇高、奢谈梦想的时代,再来说什么职业理想是有点搞笑吧,可是我依然不惮于在工作中把“你为什么选择医学、选择做医生”这个问题重复一遍又一遍。因为每一个认真严肃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有精彩生动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自有丰沛的力量,让这个时代的面貌重新变得清晰,也让这个时代的风云依旧令人温暖。
□医学院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