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耀甲子聚力前行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命学院举行六十周年院庆

    期次:第1641期   
|
|



  2019年,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迎来建院60周年华诞。60载春风化雨,几代人智耕农源。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交大农生学院,捡拾那段励精图治的风雨历程,感受近一甲子的春华秋实。
  风雨60年 这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大片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前身是上海农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领导高度重视农业教育。为适应上海经济发展需要,1959年8月,经批准,坐落于上海县七宝镇的上海市农业学校(中专)改建为上海农业专科学校。1960年初,上海农业专科学校扩建为上海农学院,招收首届新生500人,并且被列为上海市招生重点高校,这也成为了上海农业高等教育的里程碑。
  1998年,学院设有5个系,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已成为上海农业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999年9月,根据教育部与上海市的决定,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学院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2年,学院正式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成为教育部、农业部合作共建全国8所涉农高校行列之一。2006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2009年5月,教育部、农业部两部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13年12月19日,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级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躬耕60年 用奋斗书写王者“农”耀
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科优势,学校进入了改革创新、奋进发展的新阶段。
  20年来,师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院师资中,海外博士占31.2%;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79.4%。目前拥有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3人,特聘教授4人。
  20年来,科技创新成就斐然。学院一大批科学家凝心聚力,完成了青蒿基因组测序、木霉菌资源筛选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等一批基础前沿技术,很多研究成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在农业推广方面,学院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全国进行转化,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学院的农业科学、动植物科学和环境与生态学3个学科入选 ESI 全球前1%学科行列。过去5年到位的科研经费超过4亿元人民币,仅2018年就突破了1.2亿元人民币。
  20年来,社会声誉显著提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农业科技服务也推广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
  20年来,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人才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快速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学生。近年来,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国家级、省市级,乃至国际级科技创新比赛中屡获佳绩。本科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和申请发明专利也已成为常态。学院还与3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开展“2+2”双学位培养、暑期实习等项目。
  当下,学院已经与全球一流大学的相关专业建立了长期、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
  砥砺60年 不忘初心开创未来新辉煌
新的时代已经开启,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这一代人手上,60岁的农生学院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踏上时代新征程。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这是农生学院的重大历史机遇。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点院校,农生学院面对新的历史契机和新的目标任务,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面对网络时代的大潮流,农业与生物学院已经走在了前列,上海交通大学得天独厚的多学科交叉优势,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及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农生学院从全新维度布局科研创新的新空间、新战场。紧密对接国家农业发展重大战略,布局马铃薯主食化研究的主战场;进一步发展基础生物学,构建精准现代农业特色的学科体系,聚焦动植物遗传育种、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和都市农业等领域,发挥上海大城市背景地域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国际前沿科技研究。
  山高水远,初心不忘。道阻且长,前行不怠。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创建世界农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也将在国家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农业与生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