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参天大树的启迪

□外国语学院卢小军

    期次:第1652期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信步走在校园里,望着眼前这棵枝繁叶茂、挺拔葳蕤的大树时,我不禁驻足惊叹于它的伟岸、它的活力和它的精神了。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啊!从幼小的树苗开始,慢慢地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成长经历,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昭示了朴素却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
  永远向上的阳光心态
无论在水土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还是在干旱贫瘠、偏远阴暗的地带,小树总是积极努力地向上生长,向着蓝天,向着阳光生长。这是树木生长的自然天性,却给了我们以智慧的启迪。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动辄感觉疲惫、产生慵懒、耽于消极。于是乎,对待生活得过且过;对待工作推诿拖沓;对待学习厌恶懒散。久而久之,理想萎靡了,信念淡漠了,拼搏的斗志消磨了。
  心态是奋斗的起搏器。上海交大的“双一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交大人应该像小树一样,怀揣着阳光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以饱满的斗志,踊跃投身于这个事业。面对困难,不焦躁、不气馁,沉着应对。不忘唐文治校长提出的“成就一等学问,培养一等人才”的初心,砥砺前行。
  春风几度,花开四季。广大交大教师始终保持着阳光的心态,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潜心治学“仰之弥高,专之弥坚”。阳光的教师是“学在交大”的有力践行者:他们以深厚的学养滋润着学子的心田,以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引领着学子的追求,以高尚的情操感染着学子的精神世界,更以阳光的心态呵护着学子的成长。
  勿急于求成,需厚积薄发
一棵小树成长为大树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人的成长也同样漫长。然成大器者,必经多年的磨砺、长久的酝酿,方能厚积薄发。这个漫长的过程其实异常艰苦和孤寂。人们常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古往今来,多少大学者、大科学家,不是经过皓首穷经的研究才留下了皇皇巨著,不是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才留下了泽被后世的发明,不是常伴孤盏青灯才留下了光彩烨人的思想?!
  我们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里,这个时代物质丰盈、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百花齐放,比之我们的前辈们,我们有理由做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但事实呢?“钱学森之问”犹响耳畔,施一公的忧患尤其振聋发聩: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的确,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为民请命、力挽狂澜的民族脊梁;一个民族不能没有默默奉献、痴迷学术的国之重器!像黄大年、吴文俊,他们兀兀穷年,在自己的学术领地里不舍昼夜,探索问道,辛勤耕耘。他们的人生词典里没有“安逸享乐”“急于求成”“求名逐利”的词条,他们充满了对学问的热爱、对真理的敬畏、对无知的羞愧,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他们追求的是个大写的“人”字!“勿急于求成,需厚积薄发”,他们仿佛如是说。
扎深根基吸收养分
一旦有了成长为参天大树的雄心壮志,有了这样朴素却崇高的理想,烈日的炙烤、狂风的摧残、冰)的肆虐都打趴不下它倔强的身躯,它毅然成长。看,它脚踩大地,根须向土壤深处使劲地蔓延,哪怕再痛再累,想到长成参天大树的未来,它默默地忍受着。它贪婪地汲取着养分,干劲带着些疯狂,不知疲倦地汲取、汲取、再汲取。小树的精神多么可贵啊!胸怀大树之志,扎深根基,矢志不渝地成长。同样,为人师者,渴望为人类、为民族培育时代精英、科技巨擘、人文大师、商界奇才、政界领袖。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教师们必须像小树一样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涉猎广泛、视野开阔。没有深厚的学养,教书育人不啻于一句美丽的谎言。青青子衿,恰同学年少,更需发愤读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贪婪地汲取知识的养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成就未来的理想蓄足电、加满油、储好能。
  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万物的生长需顺应自然,繁衍生息,周而复始。小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稚嫩脆弱的童年,蓬勃健硕的壮年和苍老凋零的老年。这是自然的法则,只能顺应,无法逆改。大到人类,小到个人,亦如此。交大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天职。无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都需要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在教书育人中,德育优先,智育、美育并重。师者需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专业兴趣、个体差异等规律,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科学研究中,尊重科学实践,不务虚、不盲从,唯真理是从、唯真知是从、唯实践是从,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信权威、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做出真正的学问的。违背做学问的规律,试图弯道超车,无异于自欺欺人。在社会服务中,需要遵循市场规律,适合国情地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科学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