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治理现代化”论坛在交大举办

专家观点集中体现为“四心”和“三个导向”

    期次:第1654期   


  本报讯 9月2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届“治理现代化”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政府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陈奇星工作室承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姜斯宪,中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教授李琪,上海市党建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冯小敏,中共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卫以及来自上海和深圳的党政部门、高等院校、期刊杂志、新闻媒体的40余位代表参加了论坛。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陈高宏主持。
  姜斯宪结合自身的从政经历,分享了对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体会和见解,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城市治理现代化最核心的还是人的现代化,要实现人的观念和行为意识的现代化可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当前各方面工作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第二,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渐进的和动态的过程,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是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第三,我国的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要开放眼界和思想,善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这在城市治理、大学建设、学术研究方面同样适用。
  沈炜从上海深化改革和城市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任务,指出上海作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线和前沿,在发展中更需要扎实推进,以人为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方针,特别是要注意以民生问题为基点,从治理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
  权衡强调以改革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六个要点:第一,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怎样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第二,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第三,全面开放和有效监管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第四,治理现代化中激励性和约束性的关系如何协调;第五,治理体系现代化要考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五位一体”的关系;第六,要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手段,治理现代化是目标。
  李琪认为,治理现代化严格意义上是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治理现代化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二是治理现代化要坚持党的领导,三是治理现代化要能够顺应民心和时代的发展。
  嘉宾致辞环节结束后,论坛进入主题发言阶段,共有5位专家发表了演讲。冯小敏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之创新及其深化”为主题发表演讲,他围绕六个方面内容进行了阐述: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党组织的整合作用、党组织提倡引领的领导方式、党建引领聚焦重点难点的特点、基层党建的重要性、现代技术在党建引领治理中的应用。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黄卫平做了主题为“从国家治理视角辨析‘经济特区’‘自贸区’‘示范区’之异同”的演讲。黄卫平结合中央对支持深圳建设城市示范区的意见和深圳的落实情况认为,“经济特区”“自贸区”和“示范区”三者之间的相同点是中央政府的指导、经验和推广的要求、地方政府的创新性,三者在发展中面临的不同点是我国所处的情境概念、改革发展中的人才作用、改革决策的模式。我国的改革面临重大的挑战,只有肯攻坚,敢克难,才能真正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罗峰做了以“志愿组织与城市社区治理”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他从志愿组织的自主性的弱与强、政府干预强度的弱与强两个维度出发,将社区志愿组织分为内生型志愿组织、动员型志愿组织、植入型志愿组织三类,并对三类志愿组织进行了深入的举例分析研究。通过该分析框架的搭建和论证过程,罗峰主任表示,推动基层治理建设,务必要处理好政府与基层组织的关系,激发社会活力,共同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论坛的最后环节为自由发言与讨论,陈高宏作为本环节的点评人,他认为本次论坛对于“治理现代化”的研究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各位领导专家的观点大体上可以总结为“四心”和“三个导向”,“四心”即党的核心、人民中心、多元同心和话语信心,“三个导向”即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 (文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