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读书

□钱学森图书馆游本凤

    期次:第1657期   


  世界上,犹太人喜欢读书是出了名的。据说犹太民族在孩子出生时,父母会在书页上涂上蜂蜜,让孩子舔食,其目的就是告诉孩子:书是甜的。
  记得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一个民族,并不在于它的经济发展如何繁荣。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支撑,这个国家必然是没有魂魄的国家,这个民族也必然是没有明天的民族。”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带给人们文化,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
  毛泽东同志就是读书的典范。他老人家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与书相伴,手不释卷。一部二十四史,一生中不知看了多少遍。他对《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水浒》《红楼梦》等,可以称得上滚瓜烂熟。他评价说:“西汉高、文、景、武、昭各帝,较有兴味,读兴甚浓。而东汉只有光武帝可读。”他经常叮嘱秘书们要多读经典古文,增强中国古典文化修养。毛泽东读书还有一个很突出特点,就是将看、思、写相结合。他牢记古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把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不动笔墨不看书”成为他特定的读书习惯,仅一本《伦理学原理》,他在书上的批注竟有5900多字。而他一生写下的读书心得和笔记,更是难以计数。他去各地出行巡视,别的东西可以少带或不带,唯有几大箱子书必不可少。周恩来总理也是读书人的榜样,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不为光宗耀祖,不为当官发财,就凭“为中华之崛起”,足见周恩来读书的远大抱负和救国宏愿。
  读书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幸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可见古人将读书看得很高雅很儒贤。“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正是对古人读书情境的生动写照。
  北宋大词人黄坚庭曰:“三日不读书,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点过,语言无味乃实话。一文友戏言:“三日不读书,茶饭不香,坐立不安,度日如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乃东坡先生放言。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才是读书人的真谛。
  读书可以怡情雅致、充实生活、明德至善、格物致知,读书的润泽和教养尽显。但让人忧虑的是,当下不少人喧嚣浮躁、急功近利,将书本化作敲门之砖,逐利扬名、滥竽市井,甚至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如此物欲利诱,静不下心来,与大师的“守灯夜读,其乐不改”的物我两忘相差甚远。
  罗曼·罗兰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精神最好的避难所是书。”博尔赫斯也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大师斯言,诚如醍醐。“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心中诗书足,笔下天地宽”,这才是读书人应有的心境和素养。
  书,一方广阔的世界,一片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书,将天文地理、历史变迁、人类延续、沧海桑田、万千世象融为一炉。鸿篇巨制、学富五车,也许你一辈子都读不完。
  仰慕上善若水,感恩厚德载物。“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当书香浸润美丽人生,人也会变得高雅起来。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人以书为伴、有书滋润,必盈书卷之气,天赐儒雅气质。读书装点人生,读书丰富阅历。由此,生活会变得光鲜精灿,生命会变得典雅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