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之古今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刘玲远(退休)

    期次:第1659期   


  今天在校董浩云博物馆参观了“扇艺之美———扇文化艺术及书画名家作品展”,一幅幅精美的扇面图案与漂亮的扇面书法呈放在修葺整洁的老建筑里,令人眼睛一亮。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扇子材质大多是飞禽翎毛、丝织化纤、木浆纸张、优质竹木、蒲草苇叶;扇子的形状则有羽扇、团扇、折扇、蒲扇。不同的材质和形状有着不同的涵义和用途。
  羽扇象征着名士之高洁、壮士之风度。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的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瑜虽为武将,却有文士风度———手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带的头巾,在强敌面前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神态,给后人留下了儒雅从容、举止潇洒的深刻印象。
  团扇意涵深之愁苦、宫怨之遗恨。不禁想起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中“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美秀能文的班婕妤一度受到汉成帝宠爱,后来被狠毒的赵飞燕两姐妹夺爱,她自感身处危境,请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从此在寂寥痛苦的岁月中度完一生。班睫妤曾写过一首《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她以团扇自比,以秋扇被捐比喻自己之现状,引发了王昌龄以这一史事作题材歌咏。
  折扇是文人之标配、旅人之必备。曲艺中的相声与说书的表演者往往是一袭长衣,手持折扇,明朝张岱《柳敬亭说书》中没有描写柳麻子用扇子作道具的细节,看来是个例外。炎热季节出门在外,常见女士们从包里取出小巧玲珑的折扇、男士从衣袋里抽出大白面竹骨扇,引风拂面;更有文人墨客把折扇作为创作的材料,精心设计、仔细编排,绘画出不同主题的图案、书写出各种体例的文字。
  蒲扇则体现日常所需、民生之用。宋代僧人释智圆有“结蒲为扇状何奇,助我淳风世罕知。林下静摇来客笑,竹床茆屋恰相宜”。蒲扇的材质来自田间地头的芭蕉叶、蒲草等,它曾经是上海街头巷尾百姓纳凉的首选,上海城市大改造前千家万户生煤炉的辅助、小商小贩驱赶蚊蝇的好帮手。
  除此扇子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有闲阶层消遣的用具。以送诗为证:“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写出了底层农民的煎熬与有闲阶层的逍遥。
  天界宝物、降妖伏魔。济公有一把破扇,或拿在手里,或插在身后,扇不离身、衣衫褴褛、貌似疯癫,却是个能为百姓治病、扶危济困、扬善惩恶的高僧。
  见证爱情,反映历史。清传奇的代表《桃花扇》,以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出了兴亡之感。
  寄托希望、表示祝愿。上港足球总教练徐根宝每当球员上场前,就用手中的幸运扇在他们头上轻敲三下,祝愿弟子在绿茵场上赛出好成绩。
  社会发展、生活巨变。曾几何时几乎家家人手一把的蒲扇,早已在改革开放中被电扇、空调代替,如今在市场消失得无影踪。
  一把小小的扇子反映出政治、历史、经济等诸多方面,也见证了建国七十周年人民生活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