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战后救赎之路———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文创学院吴佳玙

    期次:第1659期   


  一次偶然的机会,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Stephen Daldry )读了一本畅销德国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十五岁的德国少年和大他二十岁的中年女子坠入情网的故事。少年一直为这个女子读书,后来少年发现自己的情人原来是个前纳粹集中营守卫,还是个文盲———而且她终身都为自己是个文盲而感到羞愧。
  这个视角独特的故事让史蒂芬动容和惊叹,并决意要以此拍一部电影。史蒂芬希望这部电影可以“用另一种触角,关注战争中普通人的作为,以及他们对这个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于是史蒂芬拍摄了2008年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朗读者》。凯特·温斯莱特凭借本片中的出色表现问鼎奥斯卡影后。
  《朗读者》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德国。少男米夏因为猩红热而受困街头,路过的中年女子汉娜将米夏送回了家。病愈后米夏两次造访汉娜的家表示感谢,并最终和汉娜有了关系。
  汉娜充当了米夏性启蒙的导师,并要求米夏每次为她朗读书本;米夏和汉娜出游,并不断拒绝着同龄女孩的邀约。就在两人的关系由肉体逐渐发展为爱情的时候,汉娜突然不辞而别。数年后,已成为法律系学生的米夏在一次庭审中再次看到汉娜,汉娜原来是一名前纳粹集中营看守,并被指控犯下了谋杀罪。在庭审过程中,米夏发现汉娜是个文盲的秘密。当他看到汉娜为了避免泄露秘密时宁愿承认犯罪坐牢时,选择了为她保守这个秘密。
  影片从男主角米夏的视角,探讨了战后德国不断在思考的两个问题:平庸的恶和如何承担战争责任。作者本哈德·施林克谈及自己的创作理念时明确说过:“为了记叙二战后的柏林,那里的人民过着别样的生活,而这座城市希望得到宽恕。”
  在庭审上,汉娜坦白她和其他五名看守负责每个月在囚犯中挑选十个人,送到奥斯维辛的毒气室。一开始其他被告都否认这一指控,只有汉娜痛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坦诚道“我们都有参与。”法官问:“承认‘我们大家’比承认‘自己一人’更容易是吧?”汉娜脸上写满了迷茫和恐惧———身为一个文盲,她无法理解法官询问中的讽刺,更无法明白为什么自己要因为坚守职责而受到审判。因此,汉娜为自己的辩护显得像是一个纳粹分子的强词夺理:“空间不够,旧囚犯必须把地方腾出来让给新来的。”
  在战后各国的军事法庭,无数个汉娜一样的普通人走上了被告席的位置。汉娜受审的时候,另一个被告满不在乎地织着毛衣,并不是蔑视法庭,而是自觉无错而表现得茫然。汉娜问法官“如果是您的话该怎么办?”,法官表现出了明显的错愕和尴尬。汉娜提出的是所有战后法庭上备受争议的问题:为什么理性善良的人在战争中会违反人性的道德常识?战争时期,人们是否可以用“忠于国家”来解释自己为了国家利益和履行职责而犯下的罪行呢?
  这是一个思想与文化的难题,著名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用“平庸的恶”来解释这一行径。1961年,阿伦特参加了德国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 Adolf Eichman )的审判。艾希曼在二战期间负责执行希特勒的“最终方案”,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被称作“死刑执行者”。面对所有的指控,艾希曼都以一句话回答:“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命令行事。”
  有时候前人留给后人的是某种并不愉快的遗产,而后人也需要为前人的罪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米夏代表着战后德国的年青一代,汉娜则代表着年青一代的父辈。后者发起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战争,前者则在战后百废待兴的凋敝中诞生,在战后的阴影中成长。米夏和他的同龄人没有经历那场战争,却不得不咀嚼德国在战争中犯下的苦果。而面对历史的责任,不同的人选择不尽相同。
  米夏和他的同学们一直去看汉娜等人的庭审,在一次课后小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质疑:“我们为什么要去旁听这个审判?我们什么都没做!”对此,米夏的解释是“我们要去理解他们。”那个学生则提高了音量:“有什么好理解的……我本来以为这场审判是为了伸张正义,后来发现只是转移目标。(被告的)问题在于他们为什么不阻止这一切,他们知道真相后为什么不自杀呢?”他发现了米夏一直在看汉娜,就告诉米夏:“如果我有一把枪,我会一枪崩了她。”
  正是因为如此,米夏的思考和举动就显得难得可贵———去理解父辈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去理解他们如何承担这样的罪行,去思考自己如何承担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思考将自身一分为二,得以与环境保持距离。通过思考获得道德生活,这是在极端情况下人们自救的第一步。
  每次战争后,总会出现大量的文学电影作品,侧重点各自不同,但都堪称经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战争的思考会渐渐变得脆弱苍白,简单粗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慎重而沉稳地思考战争中的责任,如何将这种责任与警醒传递给下一代,教育他们直面与反思历史是所有当事国家的问题。。
  《朗读者》并未直接描写硝烟弥漫的战场、绝望的集中营和衰败的战后德国;而是另辟蹊径,讲述了一段恋人的不伦恋情以及他们共度的愉快时光,讲述了爱情是如何将战后一代拉入上一代人的责任中,讲述了上一代人为什么犯下罪行和如何进行自我救赎。其对于战后一代的责任意识探讨充满文化色彩,并留下了切实的影响。个人觉得这种影响最为关键的部分即文中所说的———重新审视战争反思文化,探讨平庸之恶的由来于缘故,并且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责任承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