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三代师生心系海洋强国梦

    期次:第1667期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由谭家华教授等完成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4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不仅极大推动了我国近代在造船、海洋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布局,也为行业输出了大量优秀的领军人才。

其中,以我国首位造船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教育功臣杨槱,“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谭家华,“船舶设计大师”何炎平为代表的三代师生,带领着他们身后一批批年轻团队立足优势学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产学研用,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110教研室是学校编号第一的教研室,也是现在的船舶设计研究所,一直从事开创性的高技术船舶和装备研发,曾开发过“胜利二号”钻井平台、首艘大型双体客船“瑞昌号”等船品,也研制出“航绞2001”“新海旭”等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

杨槱是我国当代船舶工业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战火中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奔走于课堂和船厂,辗转于造船和教船之间,1955年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造船系主任,63岁那年当选为造船界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槱院士的学生谭家华说:“杨先生今年103岁了,他还牵挂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年轻人的培养,把自己的存款捐出来成立杨槱基金,奖励将来要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做贡献的年轻人。”

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的谭家华,一直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与设计工作。他主攻新船型研究与开发、海上施工技术和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承担和参加的科研任务80余项,获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著有《管理运筹学》等教科书,发表论文130多篇。他是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总设计师。

我国疏浚需求大,挖泥船曾长期依赖于进口。近年来,谭家华领衔的项目组共设计大型绞吸挖泥船63艘,年挖泥能力超过10亿立方米,年产值超过百亿人民币。这批大型绞吸挖泥船已成为我国疏浚行业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港口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