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首届致远文艺新书品鉴会在教工之家多功能厅热烈举行。活动邀请《韵写春秋步道圆乃元诗选集》作者张亚非教授、《诗画上海》之诗作者褚建君教授、《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作者张玉梅教授分别作新书创作分享。此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致远文艺协会承办。此文为致远文艺协会会长张玉梅在新书品鉴会上的发言。

致远文艺·思源

□人文学院张玉梅

    期次:第1667期   


亚非老师出了诗集,褚老师出了第二本诗集,真是可喜可贺,应该大大地庆贺!亚非老师是理工科长江学者、国际SCI期刊《纳米快报》主编,褚老师,人称“褚大侠”,是生物学博士,还是尿毒症抗病斗士,他们能出版原创诗集,真的非常了不起。今天的新书品鉴会对于协会来说也很有意义,后面很快还会有第二届、第三届新书品鉴会,很让人期待……我这边其实没什么可庆贺的,虽然我也是业余写诗,不是专业搞古典文学的,但是现在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业余的了,在这二位诗集作者面前,好歹我是文科生,学的古汉语专业也带个“古”字头,所以我出一本书,而且还是已经讲了十年的课程教材,这有什么可贺的呢?相反,因为这本《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出版时,因为厚度超出了预算,拿掉了一部分新增内容,我倒是觉得有一点点遗憾。

那么,我发言该说什么呢?想来想去,最后决定跟老师们分享一点最近的相关思考,可以叫做“致远文艺·思源”。

文学面前,众生平等。“文”的古文字字形是一个站立的人形,胸前有纹身,所以它的造字本义是人的纹身,所以它也有花纹、水波纹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文字、人文、文学等词义。所以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生”的古文字字形是小草从地下生长出来,植物从土里长出来,它还有生命、生活等意思,不止小草和植物,包括万物之生命,我们人类的生活。所以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人学,也是人所写的,从小草到人类,到辽阔宇宙的百态众生、万物生命。在文学面前,众生平等,没有大小、高低和贵贱。正所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放下身段,别有洞天。“下”和“上”的字形,不论甲骨文还是小篆,都是一个表意模式,笔画或笔势上小下大的话,就是上字,反过来上大下小的话就是下字。上和下是相对应的概念。而如果我们肯往下,肯蹲下来、坐下来,甚至趴下来,从下往上看,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当你低到尘埃里时,世界的另一面,世界的整体,都看到了,就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的视角了。我们看到过摄影人拍照片的各种姿势,趴下的、倒挂的,等等,往往能拍摄到出乎意料的美。张华《壮士篇》写的“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的壮士,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这首诗是一个普通士兵写的,连名字都没有,意思也不豪迈甚至很可怜。但是,都是好诗,写诗不分大人物小人物,谁都可以写。

回顾来路,精彩纷呈。“顾”和“瞻”的字形都看得出,是人的视角。顾的右半边页字,古文字就是人头,瞻是目字旁。回顾的顾(顧),古文字原初字形是雇,现在我们用成雇人、雇工的这个字。雇字甲骨文字形就是鸟(隹)在户(单扇的门)上回头看,引申为人回头看,后来还加了“页”这个人头的字符,强调人回头看的意思,就成了我们今天的回顾的顾字。王维的诗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你回头看看,只见身后云起云涌、精彩无限。其实不一定行到水穷处,走在路上,时不时地都可以停下来,回头看看,于是你会发现,身后来时的路,也有那么多美景,也有大好的世界。

逆水行舟,一往无前。“前”的古文字是“止”和“舟”的组合,止是脚趾的象形字,代表前进、行进的意思。古文字里“後”和“后”都有,它们不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今天这两字都简化成了“后”。“後”的右下角字形也是止,就是脚趾的象形字,也表示行进,是落在后面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生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说在交大,要求人人都快速前进,无论你人在哪里,都得不停地走啊,人就不可能原地不动,我们只能一往无前。正因为总是向前,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回顾;向前走的我们必然是站着的,所以也不要忘了还有下面的世界,要偶尔放下身段,低到尘埃里看一看。

开启笔端,长怀悲悯。最后想说说“三无”人员。看看社会上、街道上,我不知道老师们一下子想到了何种三无人员,比如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没有奖项的三无人员。我想到一个人,我的母亲。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男女分工,我们的母亲,也差不多都是三无人员。可是除了我们与万物同来、与草木同朽的终极归宿,那是个哲学命题,在我们人类的世界里,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都来自母亲。想到我们的母亲,她的伟大就不用说了,她使我们心生悲悯。悲悯之心应该是文学本心,是创作之源。母亲是我们的本源,也是我们的家和心灵归宿,“欲渡河无船,欲归家无人”,这两句乐府诗写了无家可归的悲恸。

前面引用的诗句都在教材《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里,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字象”与“诗象”融合的一点想法。中华民族古老的汉字文化、优秀的古典诗词文化,它们是相通的,希望我们能长怀悲悯之心,思源而致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