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作证

———追忆药理学家金正均教授

    期次:1195   



  一位78岁高龄的老教授晕倒在横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东西校园南北高架的天桥上,第二天他又依然活跃在为博士研究生授课的讲台上;
  他硬是被现已成为教研室同事、他的学生拖到医院检查身体,结果这位早年作过胃迷走神经切断术、胃空肠吻合术后导致倾倒综合症,现又被查出患了恶性左肾肿瘤、并作了根治手术……
  他说:“我离不开讲台,病好了我还要去教学生。”
  他就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药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双学位博士生导师金正均教授。
平凡中见证伟大
  说起金正均教授的事迹,大家最敬佩的是他年近八旬,却一直不离讲台的“师者本色”。金正均教授是临床医学院的终身教授,也是药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双学士博士生导师,作为教师他痴情于讲台,教书育人,努力把最精彩的一面留在讲台。
  金正均教授常常说自己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56年一直醉心于讲台,执着于人才培养,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之才,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医学院教务处处长姜叙诚说。
  他的心却时刻牵挂着他的学生。已经成为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的章鲁教授,含着热泪回忆:当年在美国费城Drexel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恰逢金老师访美经过费城。师生俩边散步、边谈心,谈学科发展前景,谈母校青年人才培养。临别,金老师郑重叮嘱:“章鲁啊,不管你如何选择未来,你都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你对待学生要像我对你这样好!”
  “伟大这个词是不能随便使用的,但金正均教授的事迹用‘伟大’来形容非常贴切”,中国教育报党委书记、社长赵书生说,“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有一批人为它去无私奉献,这些人不计生死不计名利,无私无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这些人就是这个国家的脊梁,这个民族的希望。我想金老师就是我们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默默无闻奉献的老师。”
为师为学为人和谐统一
  回忆起恩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无论是年已花甲的教授,还是只听了一学期的新生,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精彩!课堂许多形象生动的例子,几代学生都记忆犹新,敬仰和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金教授每次上课都要提前半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到教室,仔细地把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设备调试到位。好几次,开教室门的管理员还没到,他就坐在楼梯的台阶上静静等候。”曾经是金正均教授学生、现在已经在生物医学工程系任教的王成深情地回忆说。
  上了几十年的课,但每次上课的前一夜,金教授必定重新整理备课笔记,把新的信息、新的资料、新的教法,一一补充进教案,备课耗时往往是上课时间的双倍。暑假里最热的时候,金正均的研究生周冠怀看见他冒着酷暑在备课,就劝他休息,可金正均却说:“虽然课程内容我已滚瓜烂熟,但备课时我还是要特别留意讲课的程序、逻辑,哪里该转折,哪里该强调,哪里又该举例了。不备课上讲台,我是说不出口的呀。一节课才短短40分钟,不好好备课,充分利用,就是暴殄天物啊。”
  金正均教授的渊博学识让学生和同事都十分敬佩。在临床上,合并用药是普遍使用的治疗手段,以往均沿用一项公式来判断合并用药后的效应。可金正均在研究中发现了这个公式的缺陷,于是大胆提出了创新性的修正,修正后的联合用药理论被誉为“金氏公式”。这个简单易行、省时省钱的公式已在医药学界广为使用。座谈会上大家称赞身兼药理学和生物工程双学位博导的金教授的发明“六十年依然适用”。
  金正均有一门“绝活”—————他知晓六国外语,尤其是英语和法语“像上海话和普通话一样流利”,这使金正均教授开创和维护了与世界名校药理实验室间近30年的交流和合作,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从前的弟子如今已经是法语教学的骨干,01级生物工程学的学生殷悦刚刚上过金教授的课更是记忆犹新:“金老师给我们上的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每次上课都会让我们拿出小本子来听写,听写以后一定要画出错多少,交上去,第二次上课拿回来每个人都会有评语,而且都是鼓励的语气……”
  金正均教授为师、为学、为人高度和谐统一,真正体现了师者的本色和风范,获得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赞扬。传道,授业,解惑,金正均身体力行,用“我这人没有故事”的平淡还原着师者本色,精彩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