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资助贫困生

——记学生党员陈恩桃

    期次:1195   



  感言:“我出身贫寒,对贫困生的处境有着切身体会。我不过再辛苦些,可这些孩子就有书念啦!”
  他说话总是很快,时间总是不够用,因为总有那么多的人和事放在他心上。
  1984年,陈恩桃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东湖镇楼台村,家里靠种地维持生计。从小学到中学,陈恩桃都是靠父母东拼西凑和学校减免学杂费,才得以完成学业。2003年,陈恩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就读植物科学技术专业。
  被同学们称作“打工王子”的陈恩桃,曾同时接下8份家教,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就连一日三餐都是边走边吃。大学四年,他一共做了近30份家教,同时身兼宿舍楼道清洁员、阅览室值班员等数职,干过学校勤工助学岗位2/3的工种。他一边靠国家贷款、勤工助学维持学业,一边还“挤还出钱来捐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他同时打6份工,用赚来的钱捐助6个贫困孩子读书。
  大一下学期,刚刚有了一点经济能力的陈恩桃,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湖北省罗田县一名面临辍学的小学生,每学期资助他150元。到了大二时,他又资助了安徽宿松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纳林希里镇两名中学生。到了大三上学期,陈恩桃总共资助着6名贫困学生的学业。勤工俭学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为什么不首先用来偿还贷款,而用来资助别人?因为他总想着,“我多做几份家教,生活上再节俭一点儿,这些像我一样贫穷的孩子们就有书念了。”
  2005年,他又在学校里组织了思源爱心服务社。思源社现在几乎成了陈恩桃的大本营,他和交大150多名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实现着自己“独善其身,不如兼济天下”的理想。去年,服务社计划考察四川自贡农民工子弟上学情况,身为社长的他又自掏腰包近3000元钱,而这些钱也全都是他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但让他高兴的是,服务社在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先后吸收了150多名学生参加。目前服务社成员与173名贫困学生结对,每年资助金额达2万多元。
  最近,陈恩桃又在忙一个大项目。一位华侨表示愿意为四川雅安的一所希望小学订购一台电脑和2000册图书,用来建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图书阅览室。直到上大学才接触电脑的陈恩桃深知,这些新玩意儿“将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到精彩的世界”。
  老年英语班辅导员、义务家教、慈善义工……在与人们的接触中,原本内心封闭的贫困生渐渐开朗起来,并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即使在暑假,陈恩桃也没闲着,除了专业实习,他还要进行“探索老年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工作结合的双赢机制可行性研究”,以及“关注留守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
  如今,已被保送研究生的陈恩桃仍兼着三份工作。赚来的钱除了供自己和弟弟上学,还要捐助4名贫困孩子读书。最近,他打算参加去内蒙古的支教团。“我一直想去西部做一名青年志愿者,教给孩子们知识。”这是他进入大学后就确定的目标。“支教将会成为一次人生洗礼。”陈恩桃表示,这也是一次回归,从城市到农村的地理回归和心理回归。农民出身的他一直都在关注贫困人群,他渴望通过帮助他们来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思考,带给贫困的人们以希望。
  关注社会,关注需要帮助的人,一直是陈恩桃执著的信念。如果说刚进大学时,陈恩桃还在努力进行着先生存下来,然后完善自己的过程,那么从今年暑假开始,他就进入到了带领团队、统筹合作的阶段。
  陈恩桃有一个简单的总结:这几年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实现了从完善自己到完善团队的转变,“希望能帮助更多贫困生走出心灵贫困,自立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