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心声

□姜异新

    期次:1196   


  许觉民的《风雨故旧录》(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沉重的书,也是一本轻松的书。说它沉重,是因为阅读时始终无法排遣的悲怆与痛楚的历史记忆;说它轻松,缘于作者亲切诚挚的笔触,使得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带着体温,鲜活地走到读者心坎里,进行直接交流。
  俞平伯、邵荃麟、巴人、冯雪峰、郭小川……套用现在时髦的评语,这些人都是当年文坛的“大腕”,在文学史的某一时间段,他们的文化活动构成了最基本的史实,对某些年轻的文学研究者来说,甚至还只是一些默读记诵的僵硬史料。作为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开始从事文化传播事业的老出版家,许觉民与这些知名作家、编辑有着鲜为人知的单独交往,这本身就构成了本书内容的特别,更何况老人在对人物的素描和事件的叙写中灌注了浓浓的人情。众所周知,“文革”前后的文艺园地是萧瑟的,翻开那些年的大事表,除了一连串的某某被迫害致死的事件说明外,几乎没有令人欢欣鼓舞的文学创作。久而久之,这段历史对某些研究者来说,由讳莫如深到麻木不仁,到最后根本都不愿去关注了。可是,历史是不能忘却的,《风雨故旧录》使我们获得了新的感性认识,翻读许觉民坦诚平实的文字,你会强烈感受到,为了传递文化薪火,老一代知识分子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他们的日常生活窘困得不能再窘困,他们的身心经历苦痛得不能再苦痛,他们生命的离去又如同随风而逝的草芥卑微得不能再卑微。这就是一代文化传承者曾经的悲苦命运!
  使我感动的还有书中作者对孤岛时期和解放前上海书界的散记,以及解放后干校生活的回忆。“夜未央,更著风和雨”,为了宣传进步思想,保留新文化火种,作者和同道们曾在日寇铁蹄镇压和国民党蛮横盘查下辗转抗争。没有他们的执著和热情,我们今天的精神食粮将是多么的匮乏!这确确实实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而《锅友》、《隐友》、《澡友》则道出了人性中最可宝贵的真情。在“文革”那个扭曲的年代里,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副尊重的态度都是一个生命可以存活下去的理由,而做人的基本权利,家庭的天伦之乐和思想的自由呼吸皆成为天堂般的奢望。像许老这样经历了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作家、老学者,少时贫苦挨饿,战时颠沛流离,动乱年代的灵魂折磨,他们的心路历程就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写照。然而,许觉民的文字朴素真诚,举重若轻,不沉溺于倾倒一己之冤屈,不讳言自己也曾说假话,捧出的是一颗尘埃不染的水晶心,正像老人的笔名—————洁泯,洁身自好,泯漠寂然。
  在商业浪潮汹涌的时代,不要忘记倾听民族的心灵史。许多当事人已渐渐隐去,尤显出《风雨故旧录》这种类似口述史文本的珍贵。将亲身经历的故事娓娓道来,使圈内外的读者都能形象地体味到历史的悲欢,这正是文化老人的独特贡献。作为青年,我期待着更多这样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