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征途上的探索者

——记机动学院博士生导师朱利民教授

    期次:1205   


  狭小的空间,散落的资料,这是一间普通的办公室;而这间办公室中,伏案工作的却是一位不平凡的学者。他,作为技术骨干,主持三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他,凭借其创新精神,申请发明专利三项,四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他,就是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获得者朱利民教授。青年时代基础至上
  谈起青年时代求学生涯,朱教授觉得,低年级时打下的坚实基础让他获益匪浅。“数学等基础课我学得很好,即使三四年不用,需要的时候翻翻书,立刻运用自如。”他说,交大的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都很强,但有些同学有急功近利的想法。研一本是打基础的黄金阶段,有些学生却急着切入课题,做软件,做项目,忽略了基础课的学习,以致真正入手时,还要翻开课本辛苦自学。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就像建楼时打的地基,稳住根基是一切的开始。朱教授希望低年级的同学扎实学好基础课,把将来做项目的工具牢固掌握。创新需要手脑并用
  当代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朱教授说:“原理突破是创新,应用突破是创新,集成也是创新。”培养创新思维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学生从基础开始,从小处着手。交大的学生身处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起点高是优势,但如果忽略了积累的过程,不愿从小处动手,往往会错过很多灵感。例如现在一些研究生,平时只是看别人的设计作品,而后凭借脑中的想象对其进行分析,一直等到自认为有了很好的创意之后,才去动手。朱教授说:“看到别人的作品,应该尝试亲自去做一下,边做边想,也许在做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产生创意去改进它。”创意是充满生命力的种子,有它才有无限可能。一个新的idea的产生比后续繁琐的理论推导和试验验证更加重要。
  大学是培养综合素质的摇篮
  作为一名学者,朱教授觉得搞科研很重要;作为一名老师,他觉得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更重要。“研究生读什么专业,做什么课题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学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地方。”一个真正的研究生,第一条就是要有独立学习的能力,遇到问题如果只是在书上寻找答案或者向老师求助,哪里能够体现“研究”二字?“要做会研究的研究生。”在大学里培养自学能力,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不断进取也有着重要意义。第二条,研究生要有独立展开工作的能力。独立工作需要有强大的自觉性、团队精神和不断探索的毅力。独立工作的过程中,脱离了导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学生必定会遇到困难,但是这些困难,正是个人从学生转变为学者的催化剂。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研究生要学会展示自我。工作进程,要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成果,应该及时展现;心中有了研究计划时,也要做报告来获取外部的支持。表达成果的方式,可以是文字形式的技术文档,可以是报告形式的PPT,亦可以是活泼醒目的视频。“看到学生图文并茂地展示研究成果我就很高兴。”朱教授觉得展示很重要,因为科研的最终目标是被大众认可应用。“我希望交大毕业生在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后,能够踏上领导岗位,带领一个团队。”而要成为一名领导,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展现自己的Group的成果。
  虽然朱教授搞科研非常紧张,上的课不多,但他同交大的许多老师一样,在自己搞科研的同时,也深切关心着交大学子,希望他们在交大的优良氛围中成长为勤奋、团结、自信的社会中坚力量。 (学生记者 张蔚)
  朱利民:博士生导师。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课题1项、上海市基础重点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才计划项目3项。在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刊(IEEE(Trans.)等国际刊物和《中国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03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成员,2004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