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的思考张杰

    期次:1206   


  编者按:日前,我校校长张杰院士在《光明日报》撰文,对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总结。在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期间,该文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作用。为此,应广大读者要求,本报全文转载张杰校长的文章,以飨读者。
  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的必要性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需要
  作为我国“985工程”第一批重点支持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确立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把我校置身于国际高等教育的参照系中,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细化各项指标,并据以检验我校各院系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状况,找准当前的位置和实际存在的差距,明确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学科建设进程。
  
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包括我校在内,国内许多重点大学都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一些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若干学科方向取得了一些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教师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明显加强,初步奠定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但是,根据ThomsonScientific的统计,全世界近6000名高引用率科学家,哈佛、斯坦福等世界顶级大学拥有的数量分别多达百名以上,其他世界一流大学一般也在10名以上。与之相比,中国大陆目前仅有3名高引用率科学家,其中1人在大学任职,说明我国重点大学近年来的积累和跨越,主要集中于基础性研究能力的提升;距离产生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学术大师、学术成果,我们还差得很远。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
  国内大学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以数量统计为核心的考核方法,俗称“工分制”。学校对下级单位的考核,基本是以课时数、论文数、课题数、经费数、获奖数等量化指标为基础,并以此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依据。这种考核方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过分依赖量化考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也开始不断显现出来。实践中,造成许多教师的工作围着考核指标转,疲于“挣工分”、“凑数字”,既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弹性指标,也很难潜心于从事“工分”不多、风险又大的探索性研究。
  
院系中长期评估方案的设计
  
目的与定位
  我校开展院系中长期评估的目的,是把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根本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对各院系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任务的精准定位,对其发展状态、发展速度、发展潜力等各个方面展开综合评价,(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