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分热情来回应学生

——访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如竹

    期次:1207   


  最近三年,王如竹的博士生大都放弃了高薪,投奔了高校,做起了教师。
  想了很久,王如竹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把教师看作为崇高的职业,我深感欣慰。”
  
40出头的“老专家”
  ——“做科研要‘顶天立地’”
  今年43岁的王如竹,已在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27年,难怪出去开会,已经有人尊称他为“老专家”。
  1990年,王如竹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成天跟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里,过得很开心”。
  因为在科研上崭露头角,王如竹是第一批接受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的青年教师之一。
  获得资助10年来,他在国内首次对吸附式制冷循环及其应用作了系统研究,在国际上第一个推出了《吸附式制冷》的专著。他领衔的课题组在莘庄生态办公楼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集太阳能空调、地板辐射采暖、强化自然通风,以及全年热水供应功能于一体的太阳能复合能量系统。
  “做科研要‘顶天立地’!”
  这是王如竹给他的学生们留下印象很深的一句话。
  曾经是王老师的博士生、现已留校任教的翟晓强解释说,“‘顶天’是指从事的课题要瞄准原创,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立地’是指做科研要脚踏实地,从基础性的东西做起,科技创新应与市场相结合。”
  近年来,王如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了多个奖项:“吸附式制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效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获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交大国家重点学科的带头人,王如竹率领着一支近百人的团队在工作,包括10几名教师和80几名研究生。
  “研究成果包含了集体的智慧和汗水,可别人说起来,都成了‘王如竹’的功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现在一年做的事,以前十年也做不了。”
  
“教学是学校之本”
——“学生的眼睛很明亮,说明课上得不错”
  科研做得再好,也不能丢下教学,这是王如竹心中的一杆秤。
  留校任教20多年来,王如竹几乎从未离开过讲台。在多年的努力下,他主持的“制冷与低温原理”被列为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
  “王老师课上得棒!”这是学生们公认的。
  “制冷空调学科前沿”是王如竹为本科生上的一门课,从2000年开设以来,慕名而来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现在,一个教室60多人,一半都是其它专业的。”
  怎样让学生“学得好”,是王如竹在科研以外常常思考的问题。“学生的眼睛很明亮,说明课上得不错。”
  “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与利用”是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选修课。课程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故又称为“新生研讨课”。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兴趣或专业负责一个或多个课题,在王如竹的指导下,每个小组准备1~2小时的讲课内容。每次课由学生主讲,师生共同对所讲内容进行讨论,最后在课外形成研究报告。
  研讨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反馈中说:“这门课程开阔了我的眼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我充分享受到了参与的乐趣。”
  新生研讨课开设以来,王如竹更忙了。每个学生的论文都需要指导,要花不少精力。
  他透露了自己的“私心”:“选修这门课的都是优秀的大一学生,这也是在为我们专业吸引优秀的研究生做准备。”
  
以十分的热情回应学生
  ——“10万以内,想做什么都行”
  今年教师节前夕,王如竹收到了学生小徐从日本送来的礼物。
  小徐现在日本大金空调公司工作,曾经是制冷所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他的课题是研制热泵热水器上的一个控制元件。元件中含有一块控制芯片,要求他独立完成程序设计。这一块他没有学过,却硬是克服困难、从零起步,最终完成了所有设计,应用到了产品上。
  “我曾赞扬他说,‘小男孩长大了,能做大事了’。”
  “没想到一句公开的赞扬,他一直记到现在。”王如竹感慨道。
  在制冷所,学生们都觉得这里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机会一起争取,有成绩一起分享。”
  每年元旦,王如竹研究团队都要举办年终“party”,让大家放松心情,沟通感情。有别于普通的“撮一顿”,根据全年的工作情况,研究生们有机会获得各种奖项:项目贡献奖、最佳创新奖、最佳
  合作奖、最佳论文奖、最佳公益奖……。
  奖项是团队所有老师共同评定的。翟晓强博士毕业那年获得了项目贡献奖,很自豪:“获奖的学生能体会到成就感,对其他学生又有激励作用,蛮有意思。”
  王如竹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有了思路,他会组织团队中所有老师共同来研讨。
  “不要畏惧权威,要敢于挑战!”王如竹教导学生,“你们有什么想法,即使与我的研究方向无关,只要有价值,5万、10万我都支持。”
  现在,王如竹的学生中,已有7位成为了教授,更多的已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他所负责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一批年轻的制冷低温专家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他的学生王丽伟还获得了2007年国际制冷学会颁发的James6Jouel6青年研究奖,这是我国在制冷设备和系统领域的首个研究奖项。
  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上,今年4月,王如竹辞去了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的职务。
  当了10年副院长的“官”,王如竹已经觉得成了“前辈”,“该给年轻人让位了”。
  “学科带头人长期担任行政职务,难免在学院发展战略上偏向自己的方向。”正如一位学生所言,淡定的谈吐中,流露的是王如竹“虚怀若谷”的气度。(记者 郑茂)
  王如竹,男,1964年12月生。先后获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
  主编了《制冷原理与技术》、《制冷与低温工程》、《低温系统》、《最新制冷空调技术》等教材,主讲“制冷与低温原理”、“制冷空调学科前沿”、“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与利用”等本科课程。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分别获得了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和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王如竹教授主持过众多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科技部科技支撑及攻关项目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王如竹教授是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制冷学会理事长、国际制冷学会制冷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他担任了Energy-the3internation3journal副主编和太阳能学报副主编,是International3Journal3of3Refrigeration、Applied3Thermal3Engi-neering、科学通报、工程热物理学报、化工学报、制冷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