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

鹤发银丝映日月热血丹心铸师魂(下)

□张文清

    期次:1207   


  中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元勋
1940年,张煦完成学业,满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1941年,张煦开始在交通大学任教,开始了教学和科研生涯。张煦从此逐渐成为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香港文汇报1997年7月7日整版报道了张煦的事迹,冠以醒目的标题:“数十年奋斗不息的中国通信元勋,张煦,驰骋信息高速公路,国际通信技术瞬间万变,始终站在前沿。”
  世界公认的光纤通信发明家、香港大学校长高锟(Charles.K.Kao)称赞张煦先生“中国通信元勋”,当之无愧。
  40年代,张煦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的先进通信科学技术带回国内。他把自己在美国做实验形成的一套设计实验报告,编成了《电信网络设计》一书,公开出版,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随后,张煦受聘在母校交通大学讲授“无线电工程”、“长途电话工程”,讲授无线电课程,传授理论和技术,培养人才,开中国通信科教事业之先河。
  张煦在从事通信科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学与技术发生了重大演变。这种演变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一是从电子管过渡到晶体管,从分立器件过渡到集成电路,从微电子技术引伸到光电子技术;二是从模拟通信过渡到数字通信,即从频分多路(FDM)的载波电话过渡到脉码调制(PCM)的数字通信;三是从铜线电缆过渡到光纤光缆,即由电通信向光通信发展;四是计算机在通信中的应用,使机电式纵横制交换机过渡到电子式储存程序控制交换机(SPC),模拟交换过渡到数字交换,电路交换过渡到分组交换;五是话音、数据和图像等各种信息业务的数字信号被综合一起传输和交换,又因通信与计算机越来越密切的结合,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通信网将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为目标。
  张煦从40年代起就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不倦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我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无偿地帮助有关行业的电子/电信企业、工厂、研究 所培训人才和指导这些单位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开发工作,成效卓著。
  40年代先后开出的“无线电工程”、“长途电话工程”和“电话传输”等课程,虽然限于条件,只能局限于课堂讲授,由于他及时掌握了通信技术中刚问世的三大经典著作:达林顿的网络综合,波特的反馈放大理论和仙农的信息论,呈现出了不凡的讲课功力。
  50年代,张煦主要讲授载波电话方面的课程。他还结合教学编著出版了《长途电话工程》、《无线电工程》(上、下册)、《多路载波电话》等12部高等学校教材和科技参考书。其中《长途电话工程》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长途载波技术的教科书,对建国后发展载波技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通信论简述》(译)是国内首次推出的在信息论领域的优秀科技书。张煦还积极响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号召,到上海通信设备厂向技术人员讲解载波机设计原理和长途电话电路设计原理,参与分析苏联OB3型明线载波机,并指导他们设计明线载波电话终端机。该厂从引进外国设备演进到自力设计制造,记载了张煦的智慧与辛劳。南京有线电厂(734厂)和绵阳有线电厂(730厂)也都记载有他下厂为技术人员讲授载波机设计原理课程的事迹。张煦的这种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无偿地送向科研生产第一线的行动,从此成为他从教生涯中乐于承担的社会义务。
  60年代初期,半导体技术日渐成熟,产品已达到实用化阶段。国外正在用晶体管来替代许多通信设备中的电子管。敏锐地看到半导体技术将对通信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张煦,率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开出了“晶体管电路”课。他编著出版的《晶体管电路分析》和《载波机中晶体管电路计算原理》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第一本教材。这些教材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上海邮电管理局、邮电部眉山邮电通信设备厂及研究所、杭州通信设备厂、四机部新乡无线电厂(760厂)、铁道部上海通信工厂都因而先后邀请他去,为这些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高级技术工人,开设关于晶体管电路的系列讲座或讲授晶体管载波机设计原理,所到之处均深受欢迎。眉山厂的技术人员深感张煦的讲课,有助于该厂主持研制我国首台同轴电缆 1800路晶体管载波机工作的开展。其影响所及,起到了推动我国通信载波机从电子管式向晶体管式过渡的作用。
  70年代初期,数字通信技术初露锋芒,出现了替代原来模拟通信载波电话的趋势。张煦转而讲授数据传输,翻译出版了《数据通信原理》、《数据传输》和《通信传输系统》3本美国名著。其中《数据通信原理》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数据通信的系统教材。当时国内渴求这门新知识者甚多。先后邀请张煦前去讲课的计有四机部属下的石家庄 17与 19研究所,南京714厂,上海仪表局通信设备厂,上海科技大学,上海铁道学院等,所到之处,均极受欢迎且效果良好。其中石家庄两家研究所还在听课结束之后,向张煦赠送了题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字样的镜匾。
  70年代末,中年时期历尽坎坷但报国之志未泯的张煦也迎来了和煦的春天。1978年秋,他调回上海交通大学任教,虽然时已年逾花甲,却壮心未已,精神抖擞地踏上了开创光纤通信研究和应用的新征程。
  80年代初,光纤通信技术刚在国外兴起,一向关注国外科技发展趋势并使之极早为我国所用的他,看出了这项新技术对于发展我国通信事业的深远意义,乃尽自己所能立刻并持续不懈地采取行动。一是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继之编撰出版了《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系统》两本专著,还主编出版了《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输系统设计》、《光纤通信技术词典》3本书。二是建立上海交大光纤技术研究所,领导开展并参与诸如光纤光缆、光有源和无源器件、光电子集成、发送及接收终端机、模拟电视系统及数字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组网技术,以及相干光纤通信和密集波分多路光纤通信等课题的研究;这个研究所的实验室后来被扩建为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在上海文汇新闻大楼用国产电子产品建成的光纤局域计算机通信网络,经国家验收后被定为示范工程。三是针对国内通信行业领导层中不少成员安于已建成的多路模拟通信系统、从而对发展光纤通信技术持审慎或观望态度的状况,先是单独出马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委员会作介绍性报告,再是约集上海市有关专家学者通过上海市光纤通信办公室和通信学会的组织安排,经常去上海科学会堂作专题报告。四是先后应邀到传输研究所、电话局、通信设备厂等基层组织作专题讲演,所到之处均受听众称道;有一研究所还向他赠送了一幅上书“已是桃李满天下,还为四化育群芳”的奔马立轴。
  1984年,国家科委政策局在北京召开通信技术政策讨论会。应邀参加此会的张煦在有国家计委、科委和通信广播主管部门有关领导成员参加的大会上作了长篇发言,指出新时期我国电信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个发言由于很富针对性而受到重视;1986年,中国科学院在征得国务院同意后由其技术科学部组织一些学部委员对国家建设的几项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报告。张煦受托研究“通信的合理结构”这项专题。他先在两次学部扩大会议上作了发言,旋即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征询了国内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写成了一篇题为《通信技术、经济与政策》的咨询建议,全文长达5万字,其见解之深广,令人叹服。1988年,张煦因此受到国家科委、计委和经委的联合表彰。1990年,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全文印行了他的这份专题报告。
  循着我国通信领域科教事业发展的轨迹,无论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教材的更新,载波通信设备的换代,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过渡,微波通信与光通信的配合,电通信向光通信以及各类通信业务的综合与成网,都可程度不同地看到张煦为之用心和用力的步履。
教书育人 德高望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 70余年。长期站在大学讲台上,为本科生讲课,指导研究室。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著述颇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和教育人才,使我国通信建设事业人才辈出。
  张煦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集中表现在5个“结合”中。其核心是理论联系国家的实际需要,引领中国通信科学发展。这5个“结合”是:一是教学和科研的方向与国际科技潮流相结合;二是教学科研的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三是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与思想育人相结合;四是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五是消化吸收、创新、引进与自主制造相结合。
  他从40年代回国教书,到90年代宣传图像通信和数字电视等新技术,凡60余年,国际上通信技术每10年经历一次飞跃,在每次飞跃面前,张煦都能把握时机,辨清趋势,调整教学科研方向,使我国大学里的通信工程学科紧紧跟上国际新技术的前进步伐。张煦讲课,着眼于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他的课程贯穿着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联系工程实践,使学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十分重视实验课教学环节,曾亲自设计实验测试内容,不写操作步骤,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每次实验课他都亲自出场。他认为,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思想育人。他讲课,把专业技术问题讲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把通信专业的现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用生动的事例一一阐明,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启发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在课余时间,他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淳淳教诲,他认为,这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即“教学相长”也。他在教学中是在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一代代学生。让每一堂课,都仿佛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让每一堂课,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张煦常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身先士卒,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材,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 他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不辱使命。
  他从教60余载,出版专著和教材30本,撰写论文900万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紧跟国际通信科技的发展。近10年来,他还用国家给自己的津贴、稿费设立了“张煦奖学金”,先后使交大通信专业百余名优秀学生受到奖励。
  “生命短促,惟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在上海交大举行的“张煦院士从教60周年”纪念会上,交大领导人称赞“张煦精神”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老一代科学家,教育家已用他的岁月写下了最感人的宣言。
  浩瀚历史长河,巍巍星汉灿烂。在中国光纤通信事业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分明见到,有那么一颗光芒熠熠,照耀人间的爱心。
  
严谨治学 辛勤笔耕
  张煦一直认为:教书和育人两项工作实质上是分不开的,既教书又育人是每一个人民教师的基本职责;大学教授应该利用讲课讲得好来赢得学生信赖时,抓紧机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多加引导,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半个世纪以来,他时时严于律己,处处为人表率,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两副担子。他亲授的学生近千人,他们之中不少已在我国通信或电子行业以及教育战线的有关部门,担任或曾经担任过所长、总工程师、教授、系主任或院长等职务,有的还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岁月虽流逝,但学生们对他们的这位老师的印象仍非常深刻,至今师生间仍怀有深厚的感情。
  张煦在讲课前认真备课,开讲前必编印出讲义;讲课时既注意技巧,又善用启发方式。一位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他门下受业的学生回忆说:“张先生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常在油灯下编撰讲义,刻写腊板。课前认真准备,讲时归纳演绎,条理系统,深入浅出,生动易懂,深受学生称道,”“讲课着眼于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启发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50-60年代,他经常在课余约学生个别交谈,引导学生怎样提高道德修养、待人接物。1978年调回上海交通大学后,曾连续5年代表全校教师在迎新大会上向新同学作了充满殷切希望的讲话,要求同学们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效国之行”。对他指导的研究生,他还强调培育科学道德和团队精神,对于他日投身社会的重要意义。
  张煦严谨刻苦、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许多熟悉他的师生中是有口皆碑的。他常向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他根据自己出自肺腑的切身体验,写成在1984年的一期《高校战线》上发表了《五十年的治学经验浅谈》,受其教益者远不止于他亲授的研究生和奉他为导师的中青年教师。
  与张煦严谨治学相辉映的是笔耕甚勤。从1951年开始,为着推进我国通信科教事业,他先后发表了近140篇文章,独力编著或翻译的47本教科书和科技参考书已正式出版了20本,由他主编的3本专著与词典也已先后问世。为了完成这些著作,他几乎耗去了大半生中的节假日。他早年的学生对他的著作和文章曾给出这样的评价:“出书既多又快又好”;“框架逻辑清楚,文章阐释精辟,用词严谨,译名准确”;“对新中国自行培养第一、二代通信工作者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张煦还殷切希望现职教授要甘于勤俭、多作贡献。对新提升的教授或副教授,对已负起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行政领导职务的中老年教授,作报告,谈如何在教学科研、育人、管理和参与社会活动上,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向已离退休的老年教师介绍自己如何发挥余热的经验影响非凡。全面反映他的这些观点的《浅谈理工科大学教授的时代责任》的论文,在 1990年一期《电子高教研究》期刊发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院校的教育研究类杂志纷纷转载。其中一个刊物还为之写了一个编者按语:“由于作者 长 期 在 教育战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切 身 感 受 很深,文章处处流露着对党、(下转1、4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