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学名师郑树棠

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

    期次:第1209期   



  “我有一个习惯,每年都会翻检得失,问问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收获了多少,错过了多少,自己失败、成功在哪里。”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郑树棠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四个字:吃得起苦。一句大白话浓缩了郁结于胸的千言万语。
  
教育为本 良师职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责。长期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郑树棠拥有30年的高校教龄,可谓诲人不倦,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了。在1988年至1999年的11年间,他平均每年教授50多名本科生,讲授288个学时。从教几十年来,他主讲过英语专业本科全部精读课,以及“翻译”、“写作”、“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等主干课程。他十分重视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课堂教学生动幽默、深入浅出,根据外语的特点灵活运用交互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善于把课文中的语言现象同表达的内容相结合,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吸引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历届学生一致好评,也成为上海交大外语教学的典范。
  郑树棠很乐意为真心想提高英语能力的学生就写作和语音语调的改善提供一些方法。他认为,任何输出都要以输入为基础,无法期待空空的瓶子流出琼浆玉液。所以,要想“下笔如有神”就得先有储备,大量阅读和精读文章的背诵便是“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资本。他还指出全面精细的模仿,是改善语音语调的有效途径,比如录下自己的发音和标准语音比较,反复纠正、改善,这样纯正的英语就会慢慢形成。他强调,正因为我们缺乏语言环境,更需要主动接触英语。他真诚地希望学生们能踏踏实实地学一点东西,不为证书,不为学分,但求学以致用。在信息化的今天,特别是对于研究科学的人,熟练掌握英语无异于多了一双慧眼,视野会扩展到全世界,可以在第一时间阅读到最先进最前沿的学科论文,而不至于坐井观天或闭门造车。
挑战自我 创新改革
  郑树棠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师生互动交流的优势,即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得到学生的真实反馈,从而有效掌握教学进程。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教师劳动密集型的重复授课,学习过程中的释疑滞后性等。所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开始了基于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工作。网络教学具有反馈的及时性与讨论的广泛参与性,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郑树棠认为,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鼓励网络教学的发展。
  作为网络教学的先驱,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足迹可供查寻,一切都必须从零起步。这对于一个主攻人文科学的教师,是多么艰巨的攻关啊!从一开始对电脑知之甚少,连与技术人员顺畅地沟通都有很大困难,到最后能开发出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网站,其间的磨合、切磋,付出的努力、汗水,又有谁能够深切体会?
  对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以及发展前景,郑树棠都有深刻的见解。作为新事物,网络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具有反馈的及时性与讨论的广泛参与性。通过实时辅导,学生的疑惑可以立刻得到解答,理解中的偏差也可以马上得到纠正。通过BBS、Mail.list这种学生广泛参与的讨论形式,使学生在频繁的交流中得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而且,因为要自己组织语言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学生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著书立说 以苦为乐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所具备的知识,更取决于他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作为最早研究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学者之一,郑树棠用“锲而不舍”四个字作为自己跨过一道道坎的心得。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核心英语》,到现在为30万学生所用的国家级重点教材《21世纪英语》,郑树棠教授作为主编之一笔耕不辍。目前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更是他呕心沥血探索教改的结晶。
  郑树棠谈起自己的著书经历感触颇多。著书立说是一项树人传德的大计,不得有丝毫马虎,而种种的辛酸与艰难也非常人所能体会。他每晚12点才睡,凌晨就要起床,对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种稿件、材料进行审阅、修改,在报纸、杂志上搜寻新颖并且难度适中的篇章作为课文。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却从不抱怨、厌烦。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搏时,他回答了一句很朴实的话:“因为有读者,就有编写这本书的需要。”的确,对于一个作者来说,读者的肯定是支持他辛勤工作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洪璐 徐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