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展示风采

    期次:第1209期   


  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传统,牢固树立“祖国强盛、我的责任”的信念,在交大这个熔炉中锤炼,经过园丁的辛勤浇灌,交大学子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展示着新一代交大人的动人风采。
科技竞赛 大显身手
  学校每年投入百万元资金资助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还积极主办、承办各类高层次科技竞赛,营造了人人参与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勇攀科技文化高峰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统领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并在各级各类科技赛事中争金夺银。“ACM”团队以其辉煌战绩和团队精神诠释着新时代的交大精神,自动化系的机器人团队勇夺2007年中国机器人大赛家庭组冠军。吕亚佳、王喆等本科学生先后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希望之星”称号和2007年上海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一次又一次彰显着交大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交大的“ACM文化”
  什么是ACM?每年,全世界各大名校的IT尖子生,都会来参加一个被誉为“计算机奥林匹克”的比赛。上海交大ACM团队经历了残酷的多轮PK,站在了世界前列。学校在2002年和2005年力克参赛的100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的代表队,勇夺全球总冠军,成为唯一获得过此殊荣的亚洲地区的大学。2006年与2007年又连续两次夺得银牌。
  交大具有很好的“ACM文化”传统,“以老带新”的梯队建设,已经在交大的ACM备战中形成。助理教练袁豪、队员戴文渊和赵爽都是参加过几次比赛的老队员,几乎交大所有的老队员,包括那些已经毕业,甚至身在国外的队员,都会关注ACM队的情况。在获奖队员身后,有很多人在支持着他们。
  团队总教练、领队俞勇表示,同学们积极准备并参加ACM赛,可以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交大ACM队里有一句口号“把平时的训练当作比赛,把比赛当作平时的训练”。这些无论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还是就业都很有意义。希望通过ACM赛能够让中国的大学生更多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并以此给我国计算机创新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生机,让他们更多发挥出潜力。这些比得奖更有意义。
  吕亚佳:站在时代尖端的科技之星
  吕亚佳开始引起人们聚焦关注的事迹是她参与的环境科学项目《富营养化浅小水体系统的生态修复研究》在第55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上取得了两项学术大奖,一项政府奖及四项专项奖。而吕亚佳正是凭着这些奖项与环境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小组成员们选择了一条名为自清河的河流为治理对象。他们花了三年时间,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常常研究到很晚,甚至有时学校的大门都关了,吕亚佳不得不和伙伴们爬墙而出。其间,许多成员就是在那时无法面对沉重的失败和努力付诸东流的痛苦而退出了课题。吕亚佳是少数几个坚持下来的人。她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最终获得了世人的褒赏。
  上海市明日科技希望之星的称号,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环境科学一等奖,英特尔英才奖及两项专项奖,赛福(SIFE)上海赛区一等奖,上海市创新市长奖,2005拜耳环境特使Eco-Minds获奖者,作为中国的代表参加由联合国环境署及拜耳公司举办的E-co-Minds论坛,新近又从模拟联合国凯旋而归……这一项项学术成就在述说一个交大学子的人生传奇。
  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为表彰中国少年而进行的“色列斯行星链接计划”,以吕亚佳名字的中文拼音命名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再一次证明了吕亚佳是当之无愧的站在国际时代尖端的人物。
服务社会奉献爱心
  “祖国强盛,我的责任”,已经内化为每一位交大学子的知行准则。自2005年实施“思源计划”以来,学校共组建了1000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参与学生达1万余名,70%为本科生;组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服务团、科技兴农服务团、支教服务团、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等,活动区域涵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学生社会实践团历年均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学校积极引导学生秉承“饮水思源”校训,走出学校,服务社会,在奉献青春、关爱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带给病人临终关怀的志愿者、支教西部的优秀学生团队、勇救落水妇女的贺小虎、挽救白血病人生命的骨髓捐献者……,这些身边的“明星团队”、“明星同学”在广大同学中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感召作用。
  临终关怀:给生命以爱和关注
  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每周有这么一批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医院,抚慰那些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人们,他们就是上海交通大学“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从今年3月成立之初的48名志愿者发展到如今的将近300人。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惧本身。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减轻晚期病人的心理痛苦,让生命最后的一部分更轻松和圆满,从而构建全社会的良性循环。每个人,只需要带上自己的爱和关注。”在协会建立的名叫“守望”的网上空间里,他们这样表达着对“临终关怀”的理解。确实,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临终关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这还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领域。
  最初,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们面对自己的服务对象的时候感到不知从哪里入手。协会会长王玉婷告诉记者,临汾医院的院长、护士长受邀为志愿者们进行专业的培训讲座,保证每个志愿者在第一次进行“临终关怀”前都接受一次培训。如今,他们已经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工作心得,变成了小贴士,在每周的志愿者内部培训上进行交流。比如,见服务对象的时候把手机调到震动档、不要穿高跟鞋去病房、尊重病人的隐私为他们保守秘密等。“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因为病人没有太多精力来适应新面孔。”王玉婷说,所以他们每周都会坚持去联系好的医院,有些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到说好的日子,老人们会从一早开始念叨志愿者的名字,期待着他们的到来。
  “在做这个事情之前,有人把死亡看得很可怕,或者是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崇高,但是真的接触了这个群体以后,会觉得这个阶段和人生中的其他阶段一样自然。”王玉婷觉得自己对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更加懂得珍惜。志愿者们在对临终病人的关怀中,也获得自我丰富和完善的机会。
  临终关怀协会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临终关怀、敬老爱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陪护30多位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路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生命有尽头,关爱无终点”的诺言。
  甘肃支教团:洒下汗水播种希望
  镇原县是甘肃省的贫困县之一。该县三岔中学是一所地处山区的农村中学。学校软硬建设落后,生源质量差,教师严重短缺,教学工作举步维艰。自2004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暑期甘肃支教团的成员们不畏艰辛,积极投身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支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是支教团开展活动的第四年,新一批的支教团成员们继续在甘肃这片黄土地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酷暑七月,烈日炎炎,支教团全体队员长途颠簸,前一晚到达后,不顾旅途劳累,克服环境不适等困难,第二天早晨便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为学生辅导英语、数学、理化生300多节次,并开展了心与心的交融、自信心教育等系列活动。捐赠图书、电脑、发放优秀困难学生特别奖学金。
  支教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不断进步,走出大山的信心。更让学生们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奉献,如何回报,给山区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三岔中学谢来的感谢中,西部人民深情地说:“我们收获的不是一缕春风,而是整个春天。”
  思源致远,惠泽西部。作为我校青年志愿者组成的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甘肃支教团的成员们表示以后会再接再厉,来年新一届支教团定会在那片土地上继续播种希望,为西部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贺小虎:“让爱得以传递”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贺小虎,奋不顾身救起一名跳水女子———这个发生在今年夏天的故事,将感动传送到秋季。人们说:贺小虎的事迹是当代大学生关爱社会、乐于奉献精神的闪光。
  2005年6月5日中午,一名年轻女子在上海市哈密路与虹桥路交界处翻过栏杆跳进河中,正好路过此地的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工程系二年级研究生贺小虎毫不犹豫地跳进河水搭救。河水又深又脏,淤泥很多,充满危险,但贺小虎义无反顾。最后,跳河轻生女终于被安全救上了岸。
  贺小虎奋勇救人的事迹传到学校后,他的同学和老师只有感动,没有惊讶。他们说:“小虎做这样的事情,是十分自然的。有的人可能平时也能做些好事,但关键时刻不一定会像小虎这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小虎是遇到这种事情根本不会迟疑的那种人。”
  来自江西农村的贺小虎,家境非常贫困,成长的艰辛磨练了他坚毅乐观的性格。在学校,他勤奋上进、做事踏实、关心他人,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贺小虎却总说自己非常幸运,遇到了许多真诚帮助他的人。高中时学费是老师给交的,从本科到研究生,除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外,实验室有补助,国家有补助,学杂费的一部分也一直由同学们资助。在勇救跳水者之后,面对赞扬,贺小虎这样说:“这么多人关心帮助我,遇到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我当然也会去帮助别人。”
  当然,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这名女子值不值?贺小虎十分坦然地说:“生命太宝贵了,应该再给她一次选择生命的机会。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去救人。”
  这几年,上海交大涌现出一批像贺小虎一样“关键时站得出、危难时豁得出”的先进典型,比如直升研究生后主动申请休学赴西部支教的钱英同学,比如2004年上海市报名参加西部志愿服务计划第一人范娟娟同学,比如勇救落水妇女的农业与生物学院学生党员群体等。学校通过宣传这些示范群体的优秀事迹,突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又闪光之处,引导和弘扬了自强自立、乐于助人、关爱社会的良好风尚。
  爱之髓:让生命延续以爱心相随
  付兴亮、汪洋、袁喆、沈伟军、项世荣,这些光荣的名字在交大人口中传扬,这是因为他们把生的希望带给一个个生命垂危的白血病患者。他们都是“爱之髓”的上海交通大学骨髓捐献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这支成立于2006年3月的志愿者服务队使爱的暖流汇集在交大,温暖着全社会。
  在骨髓捐献的过程中,这些同学真切地感受到白血病患者渴望生存与骨髓库中造血干细胞严重匮乏的矛盾,他们希望社会能更正确地看待骨髓捐献,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骨髓捐献中来。在“以亲身感受,让更多人正确认识骨髓捐献”的初衷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诞生了“心之随”骨髓捐献宣传小组,随后“爱之髓”上海交通大学骨髓捐献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
  自成立以来,“爱之髓”上海交通大学骨髓捐献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骨髓捐献,同时进行交大骨髓宣传小组的招募活动。参加过骨髓捐献的名同学和青志队的队员们配合制作展板,分发宣传册为同学们解答有关骨髓捐献的问题。许多同学在了解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宣传小组的招募表,表示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
  “爱之髓”的活动将长期举办下去,正如志愿者们所说:“或许我们并不专业,但我们更真实,更亲切;或许我们不能立即看到成果,但我们努力着。能让更多的普通市民正确、冷静地看待骨髓捐献,就是我们的成功。”
  高雅文化 和谐生活
  学校引导学生建立高水平艺术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目前学校有交响乐团、舞蹈队、文学社、话剧社、书画社等学生文艺类团体20余个,参与学生3500名左右。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艺术演出实践,每月进行一次人文和艺术审美专题讲座,每年进行一次社团文化巡礼活动。2004年以来,学生文艺演出共计70场,学生艺术团参加大型演出42场。大学生交响乐团多次为学校赢得荣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名片”。十几年来,学校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着他们的高尚情操。
  交大文化“名片”:大学生交响乐团
  德国规模最大、每六年举办一次的德国音乐节2007年5月17日至20日在德国维尔茨堡举行。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交响管乐团成为本次音乐节的焦点。音乐节组委会秘书长斯特凡·利宾表示,德国音乐节对中国的学生管乐队非常重视,因为德国民众渴望了解中国,而音乐是促进人们相互了解的很好的媒介。这也是组委会将上海交大学生乐团作为音乐节重点推介对象的原因。
  为了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上海交大管乐团18日的表演曲目大多改编自中国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民族乐曲,并配以二胡、葫芦丝等民族乐器。优美的中国民族乐曲、独特的中国民族乐器与管乐的巧妙配合,在普遍具有音乐素养的德国观众中引发极大反响。一名德国观众兴奋地说:“我的耳朵、眼睛和内心都在同时欣赏中国的乐曲。”
  上海交大交响乐团被组委会选中也是实力使然。乐团先后获得2001年荷兰第十四届国际音乐节一等奖、2003年瑞士因特拉肯“神女峰”国际音乐节管乐比赛金奖、2005年欧洲管乐比赛金奖等荣誉,受到各方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近年来,上海交大学生乐团先后访问了荷兰、德国、日本等国以及香港地区,并与当地乐团联合演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演出活动,充分体现了交大学生的良好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为中国大学生与外国青年学生之间通过音乐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高雅艺术成为校园新时尚
  掌声经久不息!当大学生们将热情的欢呼一次次献给改编自长征故事的大型原创舞剧《天边的红云》时,艺术家们的眼眶湿润了。
  2007年5月23日,连演12场,参与人数达到1.5万人次的2007年上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舞剧专场,圆满落下帷幕。伴随着学生雷鸣般的掌声,舞剧所传递的爱国情怀深深地烙在了大学生们的心中。
  自1993年上海市全国率先启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交大就与上海越剧院等单位建立了6个“文化素质拓展基地”;每年设立20万元专项资金,围绕“民族精神”、“传统艺术”、“经典作品”3个主题,每月至少引进一场高雅艺术演出,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2004年以来,引进昆剧《牡丹亭》等艺术表演共计50余场。每年从各类艺术团体引进“精品”剧目,让师生们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
  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京剧院等知名艺术团体纷纷走进高校,《曹操与杨修》、《班昭》等名作在校园粉墨登场,曹鹏、陈燮阳、尚长荣、廖昌永、闵惠芬等艺术家成为校园“常客”。
  渐渐地,在大学校园,高雅开始流行,国粹变得时尚。歌唱家周小燕曾激动地说,“高雅艺术进校园”不仅让大学生体验了艺术魂魄,也唤起了艺术家的崭新生命。更为重要的是,活动无形中培育了大学生们对高雅文化的需求,为剧院培养了最具潜力的未来观众。许多院团开始从“请进来”,变成“主动加盟”。据了解,2007年,各剧团、剧场提供的优秀剧目达到了100个,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随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深入,艺术家们的“独角戏”已经逐渐变成大学生参与的“大合唱”。2007年3月,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出一结束,200多名大学生就挤上前台,席地而坐,与主演尚长荣、关栋天展开了关于京剧的继承与创新等话题的热烈讨论。10月,中国京剧院献演交大,整场演出运用了知识讲座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先由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老师为观众讲解京剧基础知识,然后再由演员表演,让观众们对京剧艺术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强健体魄为校争光
  上海交大历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现有31个单项体育协会,5000多名学生会员,并成立了大学生体育总会。校内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校园体育赛事逐渐转化为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不断提高学生体质打下了良好基础。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8%以上。
  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我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高水平运动队。1995年,学校的篮球、乒乓球、游泳、田径四个运动队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水平运动队,2006年又增加了网球、赛艇、健美操等三个高水平运动队。这些运动队多次在大超联赛、大运会等各类赛事中获得优秀成绩,为学校与国家赢得了荣誉。学校先后3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连续5次蝉联全国高校“十佳校长杯”。
  交大女篮:汗水浇灌体育之树常青
  转身、传球、接力、起跳、投篮———嗖,球又进了!此时终场哨响,观众们掌声雷动。由我校女生组队参战的上海女篮在大运会女篮冠军决赛中以105比76大胜广东队,获得了冠军。灵活多样的配合,内外结合的战术,中长距离的投篮,频繁的穿插跑位,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这是第七届大运会上令交大人欢欣鼓舞的难忘记忆。
  2006年5月我校女篮经过为期9天的艰苦鏖战,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摘取了首届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飞扬超级杯”冠军。
  ……
  翻开上海交大女子篮球队最近几年的成绩单,我们发现,她们有过辉煌的历程:她们曾获得20余项全国大学生高水平篮球比赛冠军;先后取得第一、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UBA高水平篮球联赛冠军;先后战胜了多支省、市专业队以及来访交流比赛的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队,并多次派队内优秀队员和教练员,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5年,上海交大女子篮球队还获得了“校长奖”。
  像这样一支有过太多荣誉的球队,是不能有任何闪失的,因为她们承担着为上海交大,为上海大学生,乃至为中国大学生争得荣誉的使命。女篮姑娘们用辛勤的汗水与优异的成绩浇灌着交大体育的常青之树。
  “学校对球队的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打好球、读好书、做好人。要做到这三点,并不容易,只有做好了这三点,我们才有可能走得更远。”主教练刘瑾说完后,又补充了一句:“我们还需要努力,上海交大女篮任重而道远。”
  大运会:交大健儿的竞技舞台
  历届大运会都是交大健儿展现风采的大舞台。团体总分多次位居全国高校之首,连续5次蝉联全国高校“十佳校长杯”。
  2004年,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体育健儿以团体总分918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高校榜首,并在篮球、游泳、乒乓球、田径等代表上海市参赛的项目中勇夺25金、14银与10铜。为上海市以49金列全国各代表队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游泳健儿大显神威,一举夺得24金、12银和9铜的佳绩,并屡屡打破大运会记录。一位在现场观看比赛的我校学生志愿者说:"每场游泳比赛我都看,只要发令枪一响,游在最前面的就会有上海交大学生的矫健身影,他们太棒了!他们是上海交大的骄傲!"J
  由我校女生组队参战的上海女篮在大运会女篮冠军决赛中以105比76大胜广东队,获得了冠军。从预赛到决赛,我校女篮姑娘们一路杀来,可谓风光无限。王莹妮的快,杨力的狠,张智灵的准,刘雅静的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我校男子乒乓球球队获得了男子团体银牌,在男女混双乒乓球比赛上我校也收获了一枚银牌。此外,我校大三学生王丹丹,在有伤的情况下,坚持参加了男子跳高比赛,并获得了一枚可贵的铜牌。
  今年7月,在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代表队以总分582.25分、全国高校第二名的成绩再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在这次大运会上,我校运动队共获13枚金牌、11枚银牌、15枚铜牌,打破11项全国大运会纪录,为上海市团体总分进入全国前四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我校金牌数占上海的54%、破纪录数占上海的69%,奖牌数占上海的51%,总分占上海的47%。
  然而,交大运动健儿并没有就此停歇。今年,15位运动员代表中国走向国际赛场,参加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为中国代表团夺取3金4银4铜,再次围剿赢得了荣誉。
  学子军训“树魂立根”
  “国无防不立”,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可以说,搞好大学生军训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训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实践的必修课程。上海交大历来十分重视军训工作,使广大学子“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明确使命,肩负责任,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学校注重采取多种形式,打破传统模式,将军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军训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
  2005年,保持党员先进教育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又恰逢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军训这一生动课堂为开展交大先进性教育,有效引导学生立大志向、谋大发展、做大事业的使命感受和责任感,提高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真诚觉悟提供了良好契机。
  我校把本次军训与当前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特地制定了《关于军训期间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办法》,将以“祖国强盛,我的任责”为主题,以党员挂牌、主题党日等为启动,以军校双方、党员与普通同学“结对子”为主线,形成“一帮一一对红”,“一帮一一片红”;以学生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为内容,以特殊党课为展示,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先进性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技知识,更要树立牢固的爱国思想,从各方面磨练自己,把自己培养成文武双全的新时代人才。为此,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军训明确提出,大学生军训,不仅是提高身体素质,更要训思想、训纪律、训作风、训团队精神,更要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通过军训这一生动的人生课堂“树魂立根”,即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广大学子明确使命,肩负责任,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据悉,军训期间,学校将紧密围绕上述主题,通过军事训练、主题晚会、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活动,营造氛围,树立典型,力求实效。
  军训再现“诺曼底登陆”
  “一号报告,侦察机已准备完毕,请指示––哎呀,被炸毁了,请指示”;“蓝军狙击坦克立即全线压上!”……身着迷彩服的“通讯员”奔走在作战部和指挥部之间传递信息,手持对讲机的解说员站在军事地图边上,紧张地向观摩战斗的“官兵”传达最新战况,而指挥官们屏住呼吸盯着多媒体屏幕上的模拟战斗画面,一边随时指挥着战场上的海陆空三军。
  这是2005年8月25日在闵行校区逸夫科技楼的礼堂里电子模拟战争中的一幕。今年学生军训中,他们采用了电子模拟战场,让学生在模拟作战中体会军训的意义,感受快速的指挥协调、严明的纪律、合作的重要。
  随着军训总指挥的一声令下,电子模拟对抗的红、蓝两军兵分四路,投入了一场代号为“使命2005”的激烈战斗。此次演习以“诺曼底登陆战”为模拟战争的背景,红军为同盟国,蓝军为轴心国。
  而真正的“战斗”是在两个完全隔离的机房之间展开的,双方均设有指挥部、作战部和通讯部。指挥部里,学生分组指挥侦察部队、雷达部队、坦克部队、运输队等,每个兵种都有一台电脑,上面可以看到整个战场进展的三维画面和自己队伍的情况。
  负责此次军训的于朝阳老师说:“这次电子模拟军事演习,打破了只有枯燥的队列训练的传统军训模式,更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而且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以“诺曼底登陆战”作为模拟背景,也更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