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在行动

我校抗震救灾医疗队报告会侧记

    期次:第1235期   
温总理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看望我校附属仁济医院医疗队成员
温总理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看望我校附属仁济医院医疗队成员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是天职,危难时刻,我们更要挺身而出。”
  “从直升机上俯瞰,土地已从绿色变成了土黄色,山坡、楼房像用刀切过一样,那景象如同一把大锤狠狠敲在我们心头。……”
  “这里虽然不是在废墟里救人的第一线,但这是我们医务人员在灾区战斗的第一线。危险来临,我们没有退缩,我们没有抛弃病人和工作,我们守在了自己的阵地上,我们问心无愧。”
  “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中国人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5月3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懿德楼三楼大礼堂里座无虚席,上海交通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首场报告会正在这里举行,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出席报告会并讲话,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赵佩琪代表学校党委宣读《向抗震救灾医疗队学习的决定》。副校长、医学院院长朱正纲、医学院副书记唐国瑶、副院长钱关祥、庄孟虎等在会前一起会见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并在会后和全体队员合影留念。刚刚从四川救灾第一线回来的第一批医疗队员代表,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们的言辞朴实无华,但感情却深沉动人,会场里不时传出雷鸣的掌声和低低的哽咽。
  《从唐山到汶川,医疗队员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32年前曾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新华医院副院长全志伟,在祖国召唤的时刻、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虽已56岁仍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无论是连夜组建医疗队的紧迫、还是三天等待机降北川的焦灼,又或者是冒着堰塞湖随时可能决堤的风险坚持救治伤员的执著,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医疗队员们用实际行动捍卫着救死扶伤的天职。
  其实,所有的白衣战士的心都是一样的,“灾区的需要就是对我们的命令。任何危险艰苦的地方,需要我们,就要上。”市一医院方俊医生以《三次请命,我们与灾区人民在一起》为题,讲述了他们一次次主动请命,要求到灾情需要、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经历。“怕死就不来救灾了,怕脏怕累就不做医生了。”他的话博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从成都到绵阳,从绵阳到北川,市一医疗队的队员们不断辗转,哪里有需要救治的灾民,哪里就是他们工作的地方。
  我们的白衣天使是刚强的,在灾情面前他们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忘了危险,忘了疲劳,可是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为了更多人的需要,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把思念埋在心底。仁济医院陈洁萍护士说起那段《让我铭记一生的日子》,她说到了超强度工作的辛苦没有眼泪,她说到了余震不断带来的惊怕没有眼泪,但说到女儿在电话里为她弹奏《平安夜》盼她早日回家时,却泪湿眼眶,或者正如她的同事另一位医疗队员在思想小结中写的:“我只能告诉女儿,还有更多的小朋友需要妈妈,妈妈不仅是你一个人的,更是一名护士,全国人民的护士。”
  “在晓坝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中国人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医疗队员在抗震救灾一线不顾个人安危、将灾情伤情放在第一位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大家,可是市九医院郭智霖医生却讲述了他被四川受灾群众感动的几个片段,一个灾民背着老母亲徒步走了两天,到达医疗点,却被发现他自己的右脚深度裂伤,伤口已经感染化脓;全家十几口人的午饭只有一小碗辣肉,可是毫不犹豫地端给来帮助他们的医疗队员,这些坚强的四川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摇地动也压不垮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空降映秀》,作为第一批坐飞机奔赴映秀镇的医疗队,市六医院狄建忠医生讲述了他们在映秀镇战斗的日日夜夜,被埋124小时的贵州青年蒋雨航获救,被埋150小时的电厂巾帼英雄虞锦华获救,这支没有后勤保障、没有组织保证、深入前沿的“孤军”,靠着每人每天一瓶水、一小包饼干、一张湿巾纸的定量配给,与映秀人民、与救援官兵一起,因着一份“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他们不畏艰险,在生命的消逝和挽回间拼搏,不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责任”是整场报告中,出现得最多的字眼。“这些都是医务人员应该做的,尽管面临一定的风险,但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义务人员,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这不是什么英雄的豪言壮语,而是我们身边最平常的同事无悔的践行。截止目前,上海交大医学院系统已先后派出医疗队员126名,而更多的个人请战书还在纷至沓来,“如果有上前线的名额,请一定考虑我;如果没有名额,我会自费随队出征。若在救灾过程中发生个人生命之意外,后果由本人自负。”一名07级硕士研究生甚至签下了生死状。
  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我们的白衣战士一直在行动。
(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