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获14项国家科技奖

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一

    期次:第1258期   


  本报讯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共有 14项成果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奖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数及获奖总数均创下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我校历史新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的科技实力。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获奖的成果不但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且准确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领域,直接服务社会和民生,获奖项目涵盖生命科学、电子信息、微电子、医学等多个领域。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效、抗干扰无线宽带图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技术,既可用于“低成本”地让广大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又参与“神舟六号”返回舱着陆、“神舟七号”返回图像传输等任务。聚焦自主创新成为交大科研发展的亮点,此次交大分别在组织工程、半导体技术、微电子元件上获得了三项代表自主创新研究成果的国家发明奖。另外,邓子新院士长期进行的抗生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带动了交大生命学科的全面发展。
  医学院此次成为交大的获奖大户,共有 6个获奖项目,涉及遗传、免疫、癌症等领域,研究成果已全部应用于临床治疗。朱正纲教授领衔的“胃癌疗效的外科综合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不仅将早期胃癌的诊断率由原来的 10.31%提高至 21.61%,而且使胃癌总体 5年生存率达到 44.2%,根治术后 5年生存率达 64.0%;而房静远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报道叶酸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由此阻断胃癌发生;宁光教授领衔的“单基因遗传性内分泌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出并逐步完善单基因遗传性内分泌病的三类十种分类体系,并使基因诊断周期从原来的 30余天缩短为 4-6天,疾病确诊率由原来不足40%显著提高至94.6%,极大地提高了诊治水平。(张文清 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