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声

    期次:第1605期   


  2018年4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新时代教育思想大讨论正式启动。这是一场智慧碰撞的思想盛宴,是一次解决问题的生动实践,在各院系部处响应号召、如火如荼组织大讨论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近交大学子,聆听年轻的声音。
从踏进上海交大的校门起,“责任”这个词就一直烙印在每个交大人的身上。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组织了主题班会,其中“选择交大,是选择了上海,还是选择了责任?”的启发性提问,更让我对所背负的“责任”有了进一步思考。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要对家人与老师的殷切期盼与辛勤付出负责,更要对培养我们的母校与伟大的祖国负责。我想,我们选择交大的原因,不能限于一份好的工作,而应该把自己的个人追求与中国的伟大复兴之梦结合起来,为国家事业贡献力量。
———滕嘉婧
交大在论坛讲座的引导工作方面,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开设星火培训班,青马党校,开展触电论坛等,邀请群众与团员、党员共同学习,在两个小时的讲座学习中了解更多人的想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非常自由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自愿自主参加,效果良好。因此,希望能开展更多更优质的讲座,特别是系列性的讲座,让更多学生通过课堂以外的方式,接触更多思想大牛,助力修身。
———朱薇
在我看来,通识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在近处好好生活,同时眼望远方。通识教育带来的反馈可能并不那么直接,它更多的是改变思维习惯,改变我们和他人的交流方式,教会我们以更多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交大目前的通识课有四个模块,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数学,和专业课相比,自由度高一些,能很好的开拓思维。我修过的课程中,生命科学实验探索这门课很有意思,让我很受启发。
———杨道涵
一方面,我觉着可以打造更多各具特色的平台。目前,我们有储才计划和致远计划两大平台,其中,储才计划是不同学院致力于全面发展和未来眼光培养的,致远计划则是针对学术科研的深入教育。那么除去这些方向,或许针对有金融发展潜力的、有行政管理组织领导意愿的、对社会政治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开展不同的计划,着力于或是对专业课程的深入、或是多学科交叉、或是增加实践经历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另一方面,我觉着可以为同学们提供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课程,这种规划不再只是局限于选修课,而是针对每一个专业对其有所侧重的指导,或许更能够增加同学专业课的兴趣。
———谢雨佳
关于人才培养,我呼吁进行专才为主、通才为辅的分层教育培养,在着重培养专才的基础上,分配一部分关注在通才的未来发展上。希望学校能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和通识课,涉及的范围更广、主题更丰富,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学习能以较为轻松的选修课的形式提供给大家选择,这样的课程设置更有人情味,也可以使得学生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和获取更为容易和方便,更利于通才的培养。
———张晓菁
我一直很喜欢交大课程中“小组团队”形式的作业设置,它带给我很多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团队协作能力、自己查找与分析资料的能力、人际社交能力等。我很怀念刚进交大选的第一门“大学语文”课,在小组展示的期末考核中,我们小组以《反讽与幽默》为主题,选择了小品的展示方式,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角色和分工,让全班同学捧腹大笑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反讽的手法与魅力。而我更是掌握了知识,在朝夕相处的排练中收获了几个密不可分的朋友。
———金艺
我觉着交大一直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关注,比如社团种类非常多,大家课余生活很丰富。但是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感觉宿舍楼边上停车问题应该想办法改善一下。宿舍楼边的道路本就狭窄,停了一辆车就占了三分之一的道路,而这是学生聚集的地方,自行车、电动车也非常多,感觉非常危险,尤其是路口处,所以希望能有一些应对措施。
———赖文瑄
我想从我自身感受来谈谈教学评价中的问题。我感觉目前的反馈机制主要是课程网站上的评教,但这些题目选项杂乱繁多,而且因为是面向所有课程的问卷,会出现类似“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这样宽泛的问题,很不利于准确表达想法。我建议可以由每个课程助教设计针对该课程的问题,然后统一上传至课程网站,确保学生有认真答题,这样就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得精准、优质的意见和评价。
———尧裕佳
我一直觉着交大校园中弥漫着浓郁的理工科学校氛围:务实、严谨、理性,交大的学子不会偏好于高谈阔论,也不会喜欢无边际的幻想,而是更注重现实效益和踏实回报。我觉着这就需要我们时刻警醒,学校注重引导,打造优质的校风;交大学子能够戒除盲目追求功利之心,心有理想,目有远见地规划发展道路,高瞻远瞩,厚积薄发。
———徐澄科
交大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学在交大可谓是精准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我希望学校能增设一些更具人文气息的活动和其他形式的人文关怀。同时,面对现在频发的本硕博士生不堪压力的现象,我希望学校能提高警惕,更重视学生心理的疏导,更多引导培养学生精神支柱,使大家更加积极轻松的面对生活和学习。
———王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