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礼赞

□李建强

    期次:第1659期   


  近日,全新改版的央视纪录频道在黄金时间播放了大型纪录片《超级装备》。该片聚焦当今中国的先进装备,揭秘鲜为人知的装备制造过程,讲述人与机器的智慧碰撞,彰显了中国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后令人精神亢奋,为之一振。
  自从人类工业文明开启以来,世界各国兴衰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积贫积弱,在一次次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中屡战屡败,饱尝民族屈辱,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制造业落后于他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无数有识之士曾为之殚精竭虑、出谋献策,终因政治和社会体制的羁绊而不能如愿。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在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在一穷二白的地基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籍助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国的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在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到2018年,产量已经接近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尽管尚以中低端为主,亟待提升质量和水平)。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曾将人类工业门类划分为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我们所拥有的特殊优势,是中国人民长期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的结果。值得大书特书、载入史册。
  问题在于,制造业一应俱全、包罗万象,如果不加选择地铺陈缕述,难免支离破碎、顾此失彼。纪录片巧妙地选取11个中国顶级装备,从“独立装备”“核心装备”“智能装备”三个角度切入,紧扣硬核,向内里开掘,在兼及广度的同时执着于深度垦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将这些超级装备的来龙去脉、沉落起伏完整齐备、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以第一集为例,只以大型矿用挖掘机、隧道盾构机、三峡升船机为对象;第二集以核电转子、船用曲轴和特高压变电输变电装备为目标,第三集则以3D打印装备、骨科手术机器人、智能冲压线为代表,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由点生发、纵横发掘,造就了一种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引领作用和观赏效果。
  更为可贵的是,全片不以说教粉饰,不用口号装扮,而是紧贴工业地基,追随时代脉动,开阖自渡、侃侃道来,既突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成长,更反映超级装备的背后,几代装备人充满艰辛而非凡的创业历程,竭力回避过往同类题材纪录片常见的见物不见人的顽疾,力争将道与器、人和物高度统一起来,在器物的更新换代中蕴含思想的力量和人性的温度。唯此,物以人而显,器以道而彰,确证人性和物性、思想性和可看性达到了较好的统一。
  我特别欣赏片中随处可见的拟人化的表意方法。比如,展现百万级核电转子的制造过程,用“烈火焚身”来描绘它13次的淬火冶炼,用“千锤百炼”来形容它长达几十小时的浇铸锻造,用“千刀万剐”来比喻它被切削打磨,用“吹毛求疵”来刻画它严苛的质检工序。通过富有创意的表述方式,把冰冷繁琐的工业流程,变成了有温度、有弹性、可延展、人性化的奇迹诞生过程。正如总撰稿、总导演韩晶在《导演手记》里所阐述的:“《超级装备》不仅要表现装备建设中难以重现的震撼场面,并且还要揭示,这些高高在上的尖端装备,恰恰与人们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每一次美好的提升,都是由它们所赐。”这种清晰明亮的导演思想,化作一场场、一幕幕精湛精良、立体饱满的镜头语言,使《超级装备》这样一部“纯工业”题材的纪录片获得了精神的灵性和生命的律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全面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电影(包括纪录片)作为文学艺术的龙头,自然应当而且必然可以在这个时代大有作为。《超级装备》为此做出了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努力,理应受到关注和礼赞!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