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树常青

□武爱山

    期次:第1664期   

如果把学术人生比作一棵成长的绿树,那么为学生和我这样的新教师浇灌的,就是在学术之域已耕耘多年的前辈们。今年七月,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新教工培训。虽然临近假期,一批长者仍充满热情地来为我们上课。在这些老师当中,有一位在演讲的过程中流下了眼泪。

他是孔海南教授,在和我们分享三十多年学术道路上的酸甜苦辣时流下了眼泪。1993年,教授于日本博士毕业,之后来到日本筑波的国家环境研究所,从事水治理的研究工作。世纪之交,他从新闻里得知中国治理太湖水的消息,心知这项工程的艰巨,而自身握有宝贵经验。于是,他抓住一次公开招聘的机会,和我一样离开原来的岗位,加入了上海交大。孔老师带着募集到的捐赠基金,加入了那时还只有两个办公室的环境学院。由于水环境治理周期长、耗费大,教授和他的团队很快用完了资金,连续两次遭遇经费危机和科研绩效考核的难关。直到2006年底,水专项进入了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这些问题才迎刃而解。讲到这里,满头白发的孔老师忽然止住了言辞,无法再说下去。

在场的老师们都没有想到,孔老师会突然流下泪水。我们本以为这是激动的眼泪,但他的声音是哽咽的、是苦涩的。他知道,即使专项经费还没有到账,也绝对不能中断治理。当下没有足够资源,于是就自己先行垫付,直到用完所有积蓄。门下的博士生们开始在校外寻找捐赠接济。最困难的时候,由于过度辛劳,孔老师面临心脏骤停的危险,只能自己带着辅助医疗设备。他知道国内在这个领域既有先进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别无他人,而水治理一旦中断,就是功亏一篑———所以他绝对不能倒下。

我时常以为,一项光荣的使命足以让人骄傲地活着。我也时常认为,学术的道路固然艰辛,但就像难啃的书、难做的实验,开动脑筋总能够解决。然而,有这么一段路程和困难,它毫不在乎你的赤子之心,不关心你放弃了怎样的条件,也不记得你正扛着多重的责任,就像暴风雨待绿树如万物,一样无情地吹打。学术之树即使再高大、再强壮,遇到真正的风雨,一样会随之摇曳、俯仰流泪。

烈日之下的七月,校园里每当风吹过,成片的绿叶和树荫就会随之摇动,给人带来阵阵凉意。这时,我总能想到学术之路上,一定还有很多和孔老师一样的人。那潸然流下的泪水是辛酸的,却又是充满毅力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像柔软而鲜活的绿叶,这是我学术之路上最生动的一课。